只是国公是个虚衔,朝中官职杨素比李渊要高那么一级,所以下朝时杨素是走在前面离开的。
“唐公,今天这盐务的提议是如何考虑的?”
“哦,大将军,我没什么考虑,只是觉得这涉及百姓民生的必需品,且动辄获利巨万,税收必然可观。还是要掌握在朝廷手里才好。”
“那唐公可知这东都的精盐是哪家的买卖?”
“我问了一下,说是直接购买的店铺,那必是商贾之人,我也懒得去多打听。反正这么大的利益,陛下不会不动心。我这么一提议,多少都会有些功劳。”
“那是、那是,陛下一定会念及唐公的功劳的。”杨素把“功劳”两字咬的极重。
然后对李渊拱拱手,迈步就走。
不走不行啊,这不管唐国公说的是真是假,后面一定没好果子吃的。自己正倒霉,可不能再沾上晦气。
看着杨素像躲瘟神一样快步离开自己,李渊也有点心里没底。
这次李渊还真不是有什么政治目的。
他刚从太原回到东都,收到有人贩卖精盐的情报后,只是单纯的想给女帝提提建议,在女帝面前闹闹表现,从而在远征或对外作战的时候,能用得上他们太原李家。
无他,只因为他那几个儿子,除了大儿子李建成被太上皇杨勇恩荫为都尉,其他几个现在都还只是白身。他是急于找机会建功立业,为儿子们挣个功名前途。
到底是宦海沉浮几十年的老官油子,一看杨素的表现,李渊就觉得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是被自己疏忽掉了。而且还是要命的重要事情。
这下朝后的一段路,除了越国公杨素来和自己讲了两句话,居然就没有人再搭理自己。这很不正常啊,自己的人缘没这么差的。难得今天提出的治理盐务的上奏出了问题?
可这问题出在哪里呢?李渊一头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