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氏想了想,觉得这门姻缘还是挺合适的。聂家家境好,聂先生那私塾、束脩一年十两呢,张红果嫁过去以后大富大贵说不上,总能衣食无忧;再说家世,两家现在也不算不匹配,妹夫是秀才,聂先生不也只是个秀才罢了。
罗美娘看向嫂子,想想就把今日聂太太说的话复述一遍:“大嫂就别想这种好事了,聂太太的态度已经很明显了,咱们也别往这个方向去想,不然钻了牛角尖,还会让人说句自不量力。”
高氏还觉得小姑子是不是想多了。
罗美娘冷静道:“聂太太多年来只有聂恒一个孩子,二郎先前还是聂家的长工呢,下人的妹子成了主家的媳妇,你说这种事,聂太太会不会膈应?”
罗美娘一出聂家大门,就想明白了聂太太的想法。聂太太那样的人,除非今日张玉寒得中进士,不然她只会记得张玉寒曾经在聂家做过工的事。
“聂恒这回虽然没中秀才,可他才十三岁,前程远大,县里多少好人家的姑娘在瞧着,那些人里就没有秀才妹妹吗,哪里轮得上咱们?聂太太怕是一早就打算要一个高门大户人家的媳妇,哪会看得上咱们乡下出身的?聂恒要是聪明,见着今日的场景,知道他娘的态度,就不该再来铺子里。红果性子天真,只要聂恒不说明白,总不会往歪里想。”
聂太太刚才并没把话挑明,罗美娘也就跟着装傻,这种事情挑明了,吃亏的总是姑娘。
高氏听小姑子这么说,只得遗憾地把心思给收了。
罗美娘回家之后,想起聂太太的态度还是觉得不舒服。张红果哪里差了,小姑子这么小的年纪就这般能干,如今还跟她读书识字,人品也好,在家里被黄氏欺负了这么久从来没生出半分怨怼,跟她到县里挣钱也从没想过去黄氏跟前得瑟什么的。
聂家不就是有个私塾吗,有什么好了不起的。
罗美娘自来护犊子,虽然能冷静把事情分析清楚,可人总是有感情的,聂太太的那些话,真是把她膈应得晚饭都少吃了半碗。
因为家里多了个阿才,每日蒸饭都要算着多放一些,他那肚子就跟无底洞似的,无论剩多少都能包圆,偏偏张红果今日干活干多了有些不够吃,她摸着半饿的肚子,问过嫂子不吃了之后,就把她碗里的米饭都扒拉到自己碗里。
罗美娘看小姑子一点没嫌弃,还吃得挺香的,就觉得……这孩子真是有点傻。
作者有话说:
第四十三章
罗美娘越看,就越觉得自家小姑子是个难得的姑娘。
刚来县里时,她便教过张红果读书,那会儿小姑娘窍窍不开,每到拿起书本的时辰,眉毛皱得像小疙瘩一样。
不过知道自己读书笨,张红果并没有自暴自弃,相反小姑娘十分懂得将勤补拙的道理,时不时就把书本带到柜上,去年她拿的是三字经,今年已经换上一本千字文,没客人时她闲来无事就叽里呱啦背上几句。
铺子里的活计并不算轻松,可就是这样,回家之后喂鸡做家务伺弄菜地,张红果手脚俱都十分利落。
由小便可见大,以小姑子的勤劳能干,嫁进任何一户合适的人家,都能过得很好。
真不知道聂太太的眼睛是怎么长的,居然看不上她小姑子,罗美娘私下觉得,聂太太跟瞎子也没什么两样了。
她想着,约莫就是聂恒哪里露出了马脚,被聂太太察觉到了,聂太太最看中儿子,不管不顾立刻就朝她发难了,估计也是打着罗美娘知难而退后,儿子也就没有念想了。
至于聂太太,罗美娘叫了她好几回聂瞎子后便消气了。
主要是罗美娘已经想明白,聂太太去过铺子里,她当时并没有发难,就是给彼此间留了余地,就是她上门时,她话里话外虽然有些阴阳怪气,可提起这个话题时,用词还是颇为隐晦,也代表不想直接跟他们撕破脸。
有眼睛的人都能看得出来,张玉寒如今的势头蒸蒸日上,就是为了丈夫和儿子,她也没有必要得罪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