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丽那年四岁,很不喜欢洗澡,每天都是被哄着去洗,进了澡盆子又不肯出来,于晚枝自然不耐烦带这么个娇气的小团子,那几年都是唐小娟带她。
她不想在这里待,那些进进出出看着她们的人的眼神也不友善。
唐小娟比她大了十岁,很多事情都是有印象的,还没搞公私合营的时候,外公的店就开在东山口那边,好大的一家门店,一到节假日好多人,唐小娟记得小时候每次去店里都有吃不完的冰糖,她一点都不稀罕那些好吗,可是等到妹妹出生前几年,全家人搬去市区一个小房子住着,家里请的保姆也都散了,听大人说外公把洋房也捐给了国家。
“要是有一天我还能进来这栋洋房就好了。”于小丽走进洋房的那一刻,想起姐姐的话。
中间人小夏带着两人鬼鬼祟祟的进了房子,掏出钥匙来打开了大门。
这是一栋三层高的小楼,一层特别高,灰色的南亚风格的建筑。
由于荒废太久,院子里面都是枯枝落叶,走近闻着也有一股子霉味儿,如果不是唐小娟形容过小时候在这里穿着小洋裙,开着小汽车,吃奶油蛋糕的时光,很难脑补当年这里住着的都是有钱人。
中间人四下看看没人,才带人往里走。
三个人进了楼。
屋子里面还堆了一堆建筑材料,看得出来屋主本来是想大搞的,一楼也因为早期做过餐饮,但在这边做餐馆实在是搞不起来,很光荣的成为在第一批倒闭的企业,而厂子倒闭以后,屋子空置了几年,政策上吸引华侨过来投资,又还给了原主人,最后落到现在这位暴发户手里。
中间人灿若莲花的口吻说道:“其实卖不卖马总倒也是无所谓的,他老家是北方的,南方不亮北方亮,大不了跟对方撕破脸,到时候挂出去卖就是了,这种老洋房,有的是回来投资的华侨想买回来的。”
这意思很明显,你们可别把价格压得太低,太低不划算了,对方大不了跟那人撕破脸,公然挂在市场上卖,大不了这生意不做了,也不吃这个哑巴亏。
于小丽仔仔细细的看着这屋子,房子的结构很好,跟南大医学院的那栋楼的建房时间差不多,但因为这边长期没人保养跟维护,加之粤省一带潮湿闷热,长期下来墙皮基本上都掉落了,往楼上走,每一层房间的楼层也很高,以前没有空调,楼层高些便于通风透气,这种层高的房在现在新盖的房子里面也少。
若说一楼是因为长期潮湿导致的损毁,二楼三楼则是留下来太多的人为损坏的痕迹,这里曾经一栋楼住几十人,屋子里面已经看不到一丝原物主在的时候的气息。
于小丽还能淡定,毕竟她小时候还经常来这边玩,知道这里是个什么情况,郑冬梅已经忍不住的皱眉了。
这套房子这样,另外那套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
想这样卖掉能开个好价钱也很难,有钱人一进来看见这样的房子,估计也是会掉头跑掉的。
做生意的人定位也很清晰,暴发户看不上的,归国华侨未必看不上。
“所以,这房子到底多少钱?”
作者有话说:
从今天开始发发红包吧,随机发,明早更新的时候给这章发红包,2分评都有,么么哒~
我听九十年代创业搞制造的人说起经济高速发展期的创业案例,在当时做实业的人看来,做什么都比买房子挣钱,□□十年代搞制造,00年代贩手机,10年以后做电商,都是站在风口上的,所以冼村长的看法,只是一个实业家没有办法理解为什么要买房子,而于小丽要买房也没错,她现金流大嘛,要守住财富她又不像冼村长有资源,不像杨浩那样能实干,她唯一想到的就是买房子,而且这个红砖房对她来说,有特别的意义。
我们虽然重生了,其实发现就算是穿越到了八十年代,买房还是很难的,没钱在哪个年代都难。
第211章
“一口价,三十万。”中间人比了个“三”,估计连他都觉得很贵,脸色讪讪继续尬吹:“这个价格已经很好了,这个地段,往上头走都是省里领导住的地方,要看风水,整个羊城也没有比这里风水再好的地方了。”
“三十万!”郑冬梅吓了一跳,尽管之前已经预想过要超过十万,但没想到对方一开口就是三十万,没看见这破房子的时候她可能不会觉得太贵,可看见这样的房子就一点购买欲望都没有了,甚至觉得冼富强说的对,拉一条三十万的生产线,以现在的赚钱速度,五年内能回本,五年以后就是纯赚。
买个房,哪里能住得过来?
郑冬梅心里一突突,就犹豫了。
甚至都不是冼富强的话带歪了她,她在心里盘算了一下,就算是钱多的没处花,也没有必要在这里买个房子,这房子都五六十年历史,中间不少人住过,房子外面也旧了要翻修,里面墙皮也掉了,几乎全部要重改,现在剩下的这个躯壳,政府也不允许随便改变外立面,也就是买回去几乎要是重建的难度,可是接触过工程的都知道,不改变外立面的翻修,比重新建一栋房子都难。
郑冬梅这一犹豫,对方也直接看在了眼里。
三十万现钱,就算是做生意的老板,有几百万身家的也未必能拿出来三十万的现金流。
“这房子你也知道,有历史的,大部分都还是国有的,就算是还给了私人,这房子能拿出来卖的也少,我的那个朋友不是怕跟朋友撕破脸皮,这房子都不打算卖,想着以后留给后人的。”
对方是北方人,拿着钱回北方,随便买个四合院都好,在羊城这种南方城市赚赚钱始终要带回家乡安顿的,何必为了个房子举家搬到南方来呢,对方想到卖房子的时候,未必没有这个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