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锐不是没有大局观的人,更不是沉不住气的人。
他虽然对孟林搞小动作很烦,很气,但也不会为了对付孟林而对付孟林。
他要做的是让宋书记看到自己的工作能力!是让他搞的这个学习《资本论》的活动成为标杆!
所以,再大的苍蝇都得吞下去。
憋屈就憋屈吧。
与秦锐相反,孟林心情舒畅。
这倒不是因为他处境好,恰恰相反,他现在处在风口浪尖上。
稿子的事情四车间的人都知道了,大家纷纷为孟林捏一把汗,觉得孟林这次倒大霉了,竟然惹到宋书记头上!
而孟林很淡定。
经历过写稿子事件后,他有意识地让自己沉稳起来,不说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但起码做到华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为了显示自己处在舆论中心而从容不迫,孟林今早特意去帮何大爷打扫卫生,说实话,有点刻意了。
但效果出奇的好。
原本想凑热闹的人看到孟林不慌不忙,还有精力帮何大爷扫地,顿时觉得没乐趣了,而那些想过来安慰孟林的人看到孟林丝毫没有被影响到,更加佩服孟林了。
就比如赵三柱几个人。
他们觉得,如果这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实事求是地讲,他们做不到孟林这般镇定和从容。
佩服归佩服,他们挺担心孟林的。
赵三柱为孟林鸣不平:“你好心好意帮我们写稿子,改稿子,怎么就不对了?难道说,工人之间互帮互助是错误的?”
立马有人附和道:“就是就是,孟林你水平高,帮助我们这些理论不行的人,这有什么问题?”
分明是没有问题。
如果单纯因为稿子是一个人写的,就否定他们这段时间来的努力,那太不公平、太不讲道理了。
孟林仔细观察着自己组员的表现,在看到有个人沉默不语时,他留了个心眼。
有人出主意:“要不这样,我们去跟宋书记说,是我们想让你帮忙写稿子的,这事不是你的错。”
其他人也都同意。
不过也有人担忧:“宋书记如果不见我们怎么办?”如果这事最后成了他们的错误怎么办?
孟林把大家的各种情绪看在眼里。
见大家都说完了,他才说话。
“看到大家为我担忧,为我考虑,我这心里特熨帖,特高兴,甭管这事最后什么结果,我孟林先在这里感谢大家。”
赵三柱第一个说话:“你这是干什么?我们应该感谢你才是。”
其他人也纷纷附和。
孟林的话还没有讲完:“结对帮扶活动是我提,我应该负起责任来。”也就说所有的事情,出发点在帮助别人上,而不是为了自己。
听孟林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大家更感动了。
秦锐正在经历一场非常憋屈的谈话。
他原本觉得自己替孟林说好话已经够憋屈的了,没想到还有更憋屈的——他要为孟林擦屁股!
宋书记正在问他孟林这个人平日里表现如何。
这让秦锐如何回答?
搞小动作的话肯定是不能说的,不仅不能说,还要替孟林瞒着。
所以宋书记听到的孟林是这么一个形象——上进,有想法,乐于助人。
他抬头看了眼秦锐:“我记得你跟这个叫孟林的是师兄弟是吗?都是段师傅的徒弟。”
秦锐点头:“是,他是我二师兄。”
宋书记把稿子放到一边,又问了秦锐一些其他的事情,比如让秦锐讲一讲工人的理论水平怎么样,他们平日里是如何学习的。
秦锐准备充分,虽然有几个问题自己不太清楚,但他很快找到了回答的要点。
有条有理,表述清晰,宋书记点了点头。
秦锐见状,心里松了一口气,自认为自己没有辜负宋书记的期待。
但接下来事情的发展,远远超出秦锐的意料。
宋书记并没有完全相信秦锐对孟林的评价,在他看来,秦锐跟孟林是师兄弟关系,说的话很可能不客观。
看着那一沓稿子,他找人好好调查了一番孟林。
这一调查可了不得,孟林这个同志竟然在整个活动中起着这么大的作用。
从一开始变通地提出了兼顾读《资本论》特色和给予工人发挥空间的建议,到后来帮助大家写稿子,提高车间其他工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和本领,再到最后组织结对帮扶活动,让理论水平好的工人帮助理论水平差的工人。
宋书记在原先对孟林认识的基础上,加上了三个词。
变通、团结工人,群众基础好。
要知道,孟林可不是负责人,能在整个活动中做到这种地步,这不是能力强的表现是什么?
他重新拿过稿子看了一遍,让陈秘书把孟林叫来。
这样的人才,在车间属于大材小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