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士卒毫不犹豫地转身小跑起来。
将士们穿着的戎服,大都是深灰色或者黑色的,因为郭宁有意与女真人尚白的习俗有所区别。但这会儿,许多将士的衣甲都染上了红色的血迹,数千人同时行动,便如一道道深红色的溪流在军阵内部蜿蜒流淌。
组成溪流的许多将士,都会在行动的同时看一看身边的厮杀痕迹,看看那些面目狰狞的蒙古军尸体。尤其是一些什将、队正或蒲里衍之类的基层军官看得更仔细些。他们大都有着布满风霜之色的面容,叠着厚厚粗糙老茧的双手。
这些人都是老卒。比如王麻子,他从军多年,性子有些疲沓,所以不适合军校里的环境,没有得到快速的提拔。
但这样的老卒可不缺见识。他们特别明白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国是怎样一个军事架构,而怯薛军在这个军事架构里代表什么。由此,他们也特别能够感受到这场战斗的意义。
自从跟随郭宁来到山东,老卒们已经习惯于一个胜利接一个胜利,都快赢麻了。可即使如此,也没有人真的把定海军放到和蒙古军同一个档次。
过去几次对蒙古军的胜利,要么被视为付出巨大死伤后的奇袭,要么被视为郭宁超群勇勐的结果。他们没法想象,自己有一天就这么轻易地打败了蒙古军,还是最精锐的怯薛军!
这场仗太痛快了,甚至可以说,不是战斗,而是屠杀!
我们屠杀了怯薛军!不是只有蒙古军能够纵骑奔走,四处屠杀汉儿,我们汉儿发起狠来,也可以屠杀蒙古军!而且,杀的是蒙古军中最精锐的一批!
没错,这是占了那些铁火砲的便宜。可铁火砲不也是咱们定海军的武器么?归根到底,是咱们干脆利落的赢了,是咱们四面围拢,一口气屠杀了千多的怯薛军!
怯薛军的确是蒙古军中最精锐者,又因为他们同时代表着蒙古大汗所在,往往一上战场就会引起金军的士气崩溃。不少老卒都记得自己当年从军的时候,在本来尚可维持的局面下被怯薛军一冲即破,随即人头滚滚的经历。这种经历给不少人都造成了心理阴影,那不是轻易能够磨灭的。
但这些阴影到了此刻,完全不存在了。就像心镜上的污垢被擦去,从此以后再也不会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