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众今天跟李渊有对手戏的文武,还拿人家没脾气。
李渊顶着刷拉刷拉作响的冕冠走到陛上以后,稳稳的坐下。
殿内的所有人,无论是什么身份,一起起身向李渊施礼,朝拜李渊,朝拜李渊手里的皇权。
李渊用肆无忌惮的目光环视了一圈殿内的所有人以后,冷漠的开口道:“诸位爱卿不必多礼,起身落座吧。”
殿内的所有人在道过谢以后,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坐下。
待到所有人坐定以后,刘俊拿着一册长卷出现在陛下的一侧,低声向殿内的所有人宣告今天要决议的事情。
在大朝会的时候,除了御史,以及少数能直接给李渊上书的人外,绝大多数人是不能递奏疏奏事的。
因为这容易出现越级,也容易破坏各个衙门的尊卑,以及各个衙门的团结。
所以绝大多数不是御史,且没有资格直接给李渊上书的官员,在给李渊上书的时候,得先递给上官审阅,再由上官递交到门下省,由门下省审阅合格以后,再移交给李渊,由李渊再次审阅,觉得有必要拿到朝会上论一论的时候,才会拿到朝会上决议。
不然,所奏的事情根本不可能出现在朝堂上。
毕竟,朝堂上所有有资格参加决议的人,皆是朝堂上的重臣,执掌的都是国家大事,总不可能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每天论来论去吧?
那朝堂成什么了,大号的县衙吗?
在刘俊宣读完了所有要决议的事情以后,殿内的所有人开始逐条的议论了起来。
遇到了问题,有策略的出策略,有力的出力,什么也没有的,那就装死。
遇到了议论不下去的,那就先推诿,推诿不下去的,就找倒霉蛋,找到了倒霉蛋了,自然而然的就进了下一个议题。
如此你来我往,你出策略我出力,你推诿过来我又推诿过去的折腾了足足两个多时辰,朝野上下需要决议的事情才议论完,并且做出了决议。
然后就轮到李建成的事情上了。
也不知道李渊是出于什么心理,特地将李建成的事情放到了压轴才决议。
在刘俊代替李渊宣了《废太子诏》以后,殿内先是一静,然后一众文武们像是一窝蜂一样的嗡嗡了起来。
有人多嘴问了一句,“太子殿下究竟何错,圣人为何要废太子?”
李渊的目光就毫不犹豫的落到了李元吉身上。
李元吉心里骂了一句娘,然后冲着殿外呼喝道:“来人呐,将这个家伙给我丢出去!”
殿内又是一静,也没有人出声,也没有人说李元吉跋扈,只是静静的看着。
李渊在《废太子诏》中,只是说太子失德所以要废了太子,其他的一句也没有多说,也没有说太子究竟是如何失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