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她伏在了八仙桌上,「呜呜呜」大哭起来。
这么多年,为了族人在京城中的生存,她放弃了一切甚至自己的贞洁。
以前,连刑部的捕快、大兴县的班头、兵马司的指挥都能欺侮她。为了族人,她只能甘受屈辱。
可是现在,族人们成了锦衣卫的耳目。在京城彻彻底底扎稳了脚跟。
今后放眼整个四九城,谁他娘敢动我湘西巷?
九夫人怎能不喜极而泣?
常风轻轻捋着九夫人的背:「你这人一向铁石心肠。这回怎么还哭上了?别哭了。让笑嫣听到,还以为我在跟你弄什么新奇的花样。」
九夫人抱住了常风:「常风,我这条命这辈子是你的了!」
常风一呲牙:「啊呀!你轻点抱我。我伤还没好呢,疼!」
九夫人坐到了床榻上,用手拍了拍被褥:「过来,躺好......」
且说常风在京城大破秃鹰会。一个月后,大同方面。
此次小王子带来了五万鞑靼铁骑。
明军一方,大同驻军、陕军援兵、京营援兵加起来足有十三万人。
当初土木堡之变,明军跟瓦剌的兵力对比为五十万对五万。
但仗要看谁打,兵要看谁统领。
土木堡时,统帅是「大明战神」堡宗和王振。
这一回统帅却是马文升和王越——两个在成化朝出了名能打仗的文官。
他们指挥十三万明军,将大同守卫得如铁桶一般。
其实,弘治帝登基两年多,国势刚有蒸蒸日上的苗头。弘治帝并不希望边关发生对耗国力的大战。
马文升临走前,弘治帝给他交了底:「尽量御敌于国门之外,避免主力决战。若小王子得寸进尺,那我军就不必退让,定要打出军威、国威!」
故而,马文升拟定的策略偏重防御。并没有主动出击的设想。
然而国与国之间的博弈,情势瞬息万变。
常风在源升茶馆内找到的暗桩名册派上了大用场。
孙龟寿到大同后,派遣精干手下,冒充蒙人混入了鞑军军营,联络上了隐藏在鞑军中的暗桩。
暗桩传递出了两条重要情报。
第一条情报:其实鞑靼后方存有隐患。瓦剌部死灰复燃,对鞑靼的腹地构成威胁。小王子此番南下入寇,并未下定决战的决心,以试探为主。
第二条情报:鞑军粮草辎重,囤于大同以北一百五十里的平阳川。
马文升当机立断,亲自挑选三千骑兵,以叶广为主将,奇袭平阳川。将鞑军粮草辎重一举捣毁。
没了粮草辎重,这仗还打个屁?
之前秃鹰会派人联络小王子。说什么会炸死大明皇帝和一堆武将。
可现在小王子根本没收到秃鹰会阴谋得逞的消息。
小王子萌生退却之意。
马文升审时度势,给了小王子一个台阶下。
想入贡?可以!使者总人数最多五百人,不得携带任何兵器。我大明欢迎你们前往京城朝贡。明军还会派兵护送。
小王子面对大同固若金汤的城防,打又不是。不打吧,在此停留太久又怕后院失火。
无奈之下只得就坡下驴。派遣手下的知院桶哈,率五百人赴京入贡。
弘治朝初期的小王子入贡事件,就此尘埃落定。小王子的入寇意图没有得逞,大军返回草原。鞑靼知院桶哈率五百人,在明军的严密「护送」下赴京。
在平息小王子入贡事件中,常风也出了一份力。
当然,主要还是靠马文升等名臣悍将运筹帷幄,明军将士同仇敌忾,拼死效命。
春去,夏来。夏去,秋来。
转眼到了弘治二年的八月末。
北直隶贡院。
院兵敲了试毕锣,贡院的大门打开。无数参加秋闱乡试的学子鱼贯走出了贡院。
其中也包括常风。
今年二月大经筵时,常风的一番宏论颇得弘治帝赏识。弘治帝一高兴,赏常风破格参加北直隶乡试。
常风这是奉旨赶考。
锦衣卫中的皇帝心腹破格参加科举,常风是第一人。但不是最后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