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的间隙,阳光暖暖的将温柔的时间落在小院里,山风拂过,摇摇的菩提树伸展了木叶,将早熟的青黄的菩提子轻轻落在院中的地坪上,也落在缓缓游移而去的时光中。三五个小小的孩子身影,欢脱地跳跃在青青的石板上,手指去地上轻捻了菩提子,静静感受天地在这一时间里所给予的馈赠,欢喜着的感激,一心向暖。于清浅的时光中,平和静守,安详如初,不负少年,不负岁月,根植一朵莲在心头,将清香缠绕在皓腕下,于芬芳中自在优雅……
修课于十一点左近结束,众学子起立向师父鞠躬,感谢师父的授道解惑,下课时肃穆排班,过斋堂吃饭。学子们过堂时,需念诵供养咒,施食十方,而后方能吃食,有一种敬天礼地的仪式感。
中午,午休时分,亦可趁着暖阳静静地照在山间道上,忘忧河畔,偕一众孩童,或跑跑跳跳,或漫步走走,感受天地间的安宁,心灵的悠悠自在。静水平湖,菩提婆娑,山枫如火,云烟缭绕相衬,一缕禅意,一分风情,垂护无量众生。唯美时光,心亦如初,怎敢轻易将之辜负了去!
时光如一缕清波在指尖上流过,荡漾着浪花在思想的深海中奔腾不止,然后把一抹暖色的阳光投射进无边无际的脑海深处,随着那些微弱光芒越多,逐渐平息了茫然,犹疑,以及无可名状的寒冷萧索,此时,那平静的脑海水面,倒映着一个真如的清晰影子,清净无碍。
青埂山上的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偶尔失去了贪玩的心思,便三三两两信步回来,若无闲事,便三五玩伴捉棋飞子抚琴弄箫,或者描摩山水诗情画意,或者安静下来,读一篇书或写一段文,也是好的;倘若闲极,便不妨铺了宣纸,挥毫把经文描一下,在一笔一划间,见心明性,修一种气定,养一道神闲,却亦是乐事。如此,无非是小孩子心性而已。栖居于山野田园之间,在这个由稚童到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就算偶尔有一些傻事,那也无可厚非,小孩子玩闹的心性,也就不算什么的了。玩得累了,便午休一小会。或许,这也是整个无猜的少年时光最美的缘故吧。
醒来,自觉到讲经堂,听授学习。午后两点至四点有两节课。
偶尔的,总会有一两个孩子会冒着风险,偷描一张师父在讲台上板书的背影,然后偷偷传递着,捂着嘴偷笑。有时,师父讲到妙处,还会以神通变化以作种种譬喻,方便解说,开导学生便于理会。
讲台后照壁上,一直挂着师父手书的那幅“知行合一,见性明心”的字帖,时刻提醒孩子们要如临水观景一样,照见本心,寻回自性。两边挂的“修齐弘法以为家务,治平利世便是事业”的字样,也在时时警策着孩子们,学习与修行皆有职责,光阴易逝,千万不要懈怠。
讲经结束,修课放学后,众学子排班晚殿。结合禅宗的仪式,从弥陀经起,到蒙山施食、转经、皈依礼拜,一般需四十五分钟左右。那一遍遍转经筒的声音,在铜钟敲响的音节里起起落落,声声敲在心头,让心灵无妄无尘,遨游庄严天地中。
黄昏笼罩下的灵台草堂,散发着清宁祥和的光辉,与半山飘过的彩色云霞交相辉映,夕阳的余光斜斜投射,将云霞远远的边际抹上一层金边,唯美而温馨,有种安宁意境划过心上的感觉,——那种归宿的感觉,是熨帖而温馨的,是呀,若无归宿,怎能安住?如此唯美的意境,是一种安详而宁静的情愫,缭绕心间。
珍惜当下,须感受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