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类父,这是帝皇最不可避免的事,谁让王朝越是时间久了,继承人越是长于深宫妇人之手。
赵处弼这会儿乖巧极了,亦步亦趋的跟着皇帝身后,等他坐下,赶紧的亲自倒茶奉上,然后垂手站着。
“大吴勋贵几乎都是太祖太宗时册封的,其中最显赫的四王八公,降等袭爵直至子爵不再降级,这是祖宗为了笼络他们而定下的。为何不学大宋降级到无爵位?”
嘉正帝说着问道,抬眼看向他。
赵处弼这回真的认真思考了,沉思了一会儿试探说道:“这跟前明也不一样,明朝是不降等级的多,但又有点相同,那就是勋贵依然还是勋贵,不会成为平民,父皇起先说过与国同休,应该是为了这吧?”
“不错,有长进了。”
嘉正帝赞许一声说:“不降等级,一代代恩荫下去,朝廷负担会越来越重,不取消他们爵位,他们才会跟皇室一体,你看看大明朝就知道,灭国之战,几乎没有勋贵投降,即使他们早就成了纨绔,可还是情愿战死也不投降,因为他们知道,大明在,他们才有富贵,大明亡,他们什么都没了。”
赵处弼身为皇子,自然注重史书,明朝反抗最激烈的,正是太监和勋贵,北京城破之时,几乎所有太监和勋贵都选择战死。
当然,那些因为女儿嫁给皇帝被册封的贵族不算,真正的勋贵是指开国和靖难中册封的贵族。
“父皇的意思是,咱们要学大明,不动这些勋贵是吗?”
沉思了一会儿,赵处弼问道。
嘉正帝微微摇头道:“此一时彼一时,学东西不能照搬,大吴的勋贵不是不能动,是要有选择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