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别说进人蜀中直面魏军,而等赵胤率领麾下步骑十三万大军到达陇川。
魏军也必然出了渡河,到时候整个战局,又回到了原先的结论。
决战还是只能放在陇川之地。
局势正在僵持之时,赵胤剩下的五万骑兵,已经悄悄的消失在了剑州。
没有人知道这五万人去了何处,仿佛凭空消失了一般。
而赵胤的骑兵,当然不会消失,而是偷偷南下。
准备“借道”于昭州黔州西南的六诏王朝。
当然,是强行借到,虽然只有五万人,但灭四国之事尚在眼前。
六诏的国君又哪里敢出兵阻拦赵胤的骑兵呢。
六诏与蜀中隔江相望,这个江,便是大江的源头,金江。
过了金江,还有茫茫群山阻隔,想要到达蜀中平原,必须穿过十万大山林莽。
入蜀中的路当然不止剑阁与渡河两条,而是很多条。
但大部分是小路,位于崇山峻岭间,很多地方只能攀铁索而过,大部队是没办法穿过的。
其中一条叫位于六诏境内的,叫做豆沙古路的小路引起了赵胤的注意。
而赵胤的骑兵大部队,正是要从这里渡江,然后从豆沙古路进入蜀中。
这条路,才是赵胤出奇制胜的底气所在。
仅容一人一马穿过的古路,当然比不上从陇川和剑阁入蜀。
但这条路唯一的好处,是离赵胤比陇川更近。
于是,千年不闻马蹄声的蜀中平原上,很突然地,出现了一只全身披挂的悍骑大军。
大夏满朝文武傻眼了,大魏黑福山军司十六万大军傻眼了。
赵胤从来都没想过要以手下八万步卒为主力,去跟魏军作战。
自始至终,赵胤手底下效用最大的,都是骑兵。
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并且来去如风的五万铁骑。
仅用三个月时间,便一步一步蚕食掉了大魏最后的十六万大军。
至此,大夏惨胜,大魏除了溃逃回去的十余万败军,三十万大军全部永远的留在了大夏土地上。
而大夏,也元气大伤,再无力征发余下的晋,燕,鲁三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