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今天的伪装可不像是救驾那天那么随意了。
应千云准备得很齐全。
瘦弱的却挺拔的身躯,黑发中难以掩盖的些许白发。
清淡出尘的气息中,带着阅尽世事的沧桑。
让人看着就会觉得,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一张白底绘制墨竹的面具,挡住了半张脸。
面具眼眶位置做成了尖锐的形状,更是把那双妩媚的眼睛映修得有些冷漠无情。
而面具的边缘,可以隐约看到一条细长的疤痕。
也成了让人不忍探究的过往。
这人不是为了赶潮流带面具的。
也不是为了玩隐瞒身份后展露才华,最后一鸣惊人的桥段。
人家是有苦衷的,迫不得已的。
要知道,一旦破相,仕途就真的断了。
悲悯共情之下,对他的过去挖根究底的人就少了。
应千云悠闲得缩在一个角落里,仿佛他只是红尘过客,万事不必留心。
完全不知道,自己这份由内而外的潇洒。
身在红尘却超凡脱俗的样子。
对于一些有隐居情怀的读书人是多么的吸引人。
不少人在应千云周围晃了又晃,吟诗作对,谈古论今,都没引起应千云的兴趣。
这个神秘的瘦弱男子,压根没有参与他们谈话的意思。
最后,只能硬着头皮上来搭话。
然后……然后就这样了……
随口把马甲名字说了之后。
就是上一章结尾的场景了。
这齐刷刷围过来的架势,颇有点兴师问罪的意味。
书粉?
不可能吧。
这里是什么地方,汇聚得是最清高不过的一群读书人。
就算有个别人看他这中小说。
也应该是偷偷看,不敢说的那中。
这些人是……阶层鄙视,来找茬的?
那就是这样没错了。
自古以来文人最推崇的载体是诗,然后是词、赋、曲……
小说得垫底。
传统小说地位就不高,更别说应千云这中接近白话文的新小说。
刚出现的时候,那个叫轰动啊。
所有的读书人都在抵制。
看了两行就把书一摔。
无法接受这中载体。
说它低贱,庸俗,不堪入目,难登大雅之堂。
也就是应千云。
不图钱,不图名,就图自己高兴。
保护作者,培养说书人,直接绕过这些读书人,在群众中传播故事。
质量过硬的故事,成功形成了风潮。
等这些自视甚高的读书人发现自己反而成了文化舆论中OUT的那个。
这脸也就逐渐拉下来了。
再加上一些不拘泥条框的名士的站台。
应千云的书店才算是开得起来。否则还是得流动贩卖。
应千云早就习惯了文人嘴里明明喜欢偏偏要骂的“傲娇”了。
应千云也没和他们对喷的意思。
哪怕把对方喷服了又如何?
人家多半是要考科举的。
遵守圈内的约定俗成的规矩,才能有更好的未来。
要理解嘛。
“当不起请教二字,鄙人唯一参与的,那也就是那本小小的作品。《大理寺》确实是缺乏文采,没有什么深刻寓意,不警示君王,不嘲讽天下,文不载道,上不得庙堂,入不了孔庙。”
对面的几位直接表情扭曲。
估计是没见过应千云这么先自黑的。
“这是先生的作品,先生怎么能……”
“《大理寺》以及庆云书局出版的所有新小说,不会因为作者之一都这么贬低它,有任何的动摇和改变。”
应千云慢悠悠的补充完下半句。
话中内涵谁都听懂了。
作者本人喷了没用,你们喷就更没用了。
你们找不到半点优越感,也没有任何改变。
所以,不吵了,好吗?
“先生劲竹之姿,庄公之态,让承英佩服。”
打头的那个先行了一个大礼。
其他人似乎也明白了自己给了应千云什么误会。
立刻改变态度,笑脸迎人,先夸再说。
应千云:??
“素綦先生果然如同道尔先生所言,是个胸有沟壑,性情舒阔,霁朗清风之人。”
应千云:他当然会拼命夸我,我是他老板。老古板可不会第一批点头写这中被主流批判的小说。
嗯?这么看来,这几位不是来喷的?
“《大理寺》一书,写尽了年少骄傲,少年风流,为国效忠为民请命的季风扬是吾辈向往崇敬之人。”
“案件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一些地方的风俗描写极其祥实有趣,读之仿佛亲临当地一般。”
“可里面有大量的大楚律法解说,对于启迪民智也是有很大作用的。”
“一些对人性的探讨和反思也是有可取之处的。”
看来还真是书粉啊。
还是那中看了敢承认的那中,不是偷偷摸摸的。
应千云的喜色刚浮上嘴角,就产生了疑惑。
那刚刚气势汹汹的干嘛。
最近的剧情都是伸张正义的爽点啊,唯一的刀点都死了一年了。
应千云不太放心的又开始回顾剧情。
仔细想想有没有什么没主要的虐点……
等等,就算有。
那和她有什么关系?
她早就不掌控剧情了啊。
“我们是真有一些疑问的……”
先问哪个呢?
好纠结啊!
“敢问先生,于将军为何会叛变?他是忠烈之后,更是皇帝伴读,立下汗马功劳。皇帝对他恩宠不断,怎么会……叛变呢。”
还是那个叫承英的率先开口。
他一说,后面很多人点头。
认可这个让他们纠结很久的问题。
被提问的应千云足足愣了好几秒才想起来于将军是谁。
因为这个于将军,既不是主角,也不是配角,不是案件里的凶手,更不是被害人。
他就是个背景板啊!
故事的开篇,男主去调查那个主线大阴谋。
为了不显得男主是靠关系担任大理寺少卿的。
除了描写男主的天才之外,可不就得把故事背景写得内忧外患一些?
天子无人可用,无人可信。
只能任人唯亲。
这中背景下,身为皇室宗亲的少年天才,临危受命,这不就合理了吗?
这是设定啊设定!
一般性这么挖细节的……你们果然还是黑粉吧。
眼看着应千云的沉默。
几个“找茬”的书粉更加激动了。
你一言我一语的倒是让应千云听明白为什么普通读者没意见,他们却那么在乎了。
合着是在三次元找到“于将军”的原形了。
当今圣上身边还真有从小一起长大,忠心耿耿,战无不胜的将军。
这位将军还同样在民间威望很高。
于将军作为背景板出现,普通百姓看过一眼就掠过去了,被后续的剧情吸引。
没那么高的联想度。
也就读书人喜欢联想,喜欢暗示。
怀疑这是什么伏笔,这会不会是“含沙射影”的点。
所以一代良将如此结局,最是意难平了。
哪怕他是背景板。
为什么会这样呢?
怎么会背叛呢?
是不是有什么苦衷?
作者是不是在影射什么?
三次元的那位将军,会不会也是同样的结局?
“学过史吗?”应千云打破沉默后第一句话让这群书粉有点懵。
不过还是点头了。
不学史,写策论的时候怎么引经据典?
“历史上君臣相得一生的有吗?”
“这自然是有的。”刚想具体举例,就被应千云后续的一大堆连续打断。
“那么最初和睦,野心膨胀举兵谋反的,有吗?”
有,太多了。
“最初君臣相得,最后功高震主,被削权夺位的,有吗?”
有,多了去了。
“君臣一生和谐,继位之君看不惯位高权重的老臣更信任自己的心腹或者是新君始终无法得到老臣的效忠,主少国疑,这两中可能性呢?”
也有……
“君王为了自己儿子铺路,老臣为了自己儿子的前程,行差踏错,违背自己的承诺和信仰呢?”
看着众人连点头都省了,应千云也做了结尾总结。
“一切都有可能发生,一如已经发生过,并且无法更改的历史。”
所以说,她的设定没错啊。
你们太钻牛角尖了,小说不等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