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军事>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709章 天子脚下才需要掺沙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09章 天子脚下才需要掺沙子(3 / 4)

不过,考虑到未来国家收回的土地还要备用或者挪为其他用途,暂时也不会把土地的产权都发下去。

只是移民壮丁每人先实授四十汉亩授田(现代12亩)女人和小孩先不授,就种丈夫父亲的田。

如果有余力种得多的,暂时多种的田算是租种,或者是种满多少年后附条件允许发给个人,总之还是比较灵活机动的。

移民群体来之前,河南尹的本地居民对于田这种东西的产权也不是很关心,主要是乱世,谁也不知道自己能稳定住多少年。

说不定又一次军阀杀进京城,就会导致百姓不得不四散流亡,这样不稳定的状态下,田又带不走,田的性质也就没太多人关注。

不过,李素这样大规模移民过来,甚至移入人口短期内就占到本地人的三分之二以上、让当地总人口增长六七成。这幅准备长治久安下去的架势,很快让本地人注意到了分田的问题,并且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和不甘。

地广人稀不稀缺的时候,很少人注意荒地的产权,稀缺一产生,直接所有人都紧张了。

对于这个问题,李素和诸葛亮当然也是一开始就想到要协调矛盾。暂时安抚的处理意见是:

本地人凡是可以拿得出地契证明,而且至少在朱儁掌管河南尹期间就得到承认的权益,刘备政府当然也一贯承认。要给外地人分田,也只是分确认无主的荒田。

当然,如果是朱儁时期没承认的地权,是袁术时期冒出来的,甚至袁绍接受雷薄投降后,那一小撮利益集团的产物,就要仔细甄别了。河南尹的户曹财曹估计能忙活几个月,厘清这些问题。

原则是不放过一个坏人,不冤枉一个好人。合法财产一定保护,历史遗留问题也一定要解决。

除了上述的确权之外,诸葛亮还请示李素,对本地原本缺地的农民,也补发确权——外地移民至少分四十汉亩,本地人就分七十汉亩,比外地人待遇高一级。

原来完全没有产权、只是无政府状态下自行耕种的,至少补齐到七十汉亩。原本就有一些地的,那就按照50的额外额度补差额。

这个算法乍一听听不明白,给个数字就看懂了:比如原本就有二十汉亩的产权,那就先补到七十汉亩,原来的二十汉亩折一半加到七十上,最终有田八十汉亩。

原来有六十汉亩的,补到七十之后,六十部分折半成三十,加起来就是一百汉亩。

无论原来有多少地,只要是自耕农而非雇佃户的地主,那就都可以被补齐,原先超过七十的,就一刀切再补三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