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军事>胜诉才是正义> 第157章 两党往事与参议员的前列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7章 两党往事与参议员的前列腺(2 / 4)

失败者休伯特·汉弗莱很有风度的祝贺尼克松获得胜利。

坦白的说,他在副总统的位置上干的并不爽,当上总统固然是个人生涯的高光时刻,但接下来的四年会非常不好过-看看林登·约翰逊都宣布不再参选就知道了,自己上去翻车也不是不可能。

现在输了倒也一身轻松。

而且,对于支持他的党内大佬和金主,他也能昂首挺胸的回答“此战败,非臣罪!”

实际上汉弗莱输的非常冤枉,原因是阿拉巴马州长乔治·华莱士(和那个记者没关系)-强硬的种族主义者,退出民主党成为第三党dú • lì党的总统候选人,并且拿下了南方三个州的选举人票。

南方三州原来是所谓“南方民主党”的地盘,虽然和北方民主党不怎么对付,但好歹是用了同一个名称,如果他不tuì • dǎng,那么这三个州大概率是进入民主党票仓的。

“南方民主党”是个非常奇葩的玩意,这里面又涉及到了非常扯淡的米国政党演变历史。

撇开建国初期的第一党系历史时期不说。

从南北战争讲起,北方支持废奴的共和党最终战胜了南方蓄奴的民主党,当然这是爱德华上辈子在中国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到的米国政党知识。

但实际上,南北战争其实资本主义对种植园封建主义的打击,共和党代表的资产阶级为了获取做够多的工业人口和自由贸易市场,只能去消灭落后过时的能维持自给自足的种植园经济。

从社会发展学角度来看,共和党勉强算是符合****精神,属于偏正确的一方。

而民主党则是残忍落后的农奴经济的代表。

而黑人们也一直是共和党的拥趸。

此阶段,共和党是自由主义的代表,而民主党,呵呵,暂且不谈。

可情况到了罗斯福新政开始转变。

1932年的选举使民主党在两院以及各州州长都取得了多数,1934年的选举更进一步巩固了多数派地位。

1933年的一连串计划被历史学家称为“第一波新政”,第一波新政基本上代表了当时大众的普遍舆论;罗斯福试着将新政继续深入推展至商业和劳工、农民和消费者、都市以及农村-此时民主党开始占据“政治正确”的位置。

到了1934年,罗斯福的政策越来越具争议性。罗斯福试着将民主党的支持根基从商业界转往农民和劳工。

新政在根本上是一连串因应经济艰困时期而产生的政府管制和制度。

也是在这个时期,两个古老的名词在美国被彻底改变了涵义,“自由派”和“自由主义”开始代表支持新政的立场。

而这两词的古典涵义则被贴上了“保守派”和“保守主义”的标签-主要是种族歧视者。

民主党内的保守派被新政所激怒,在艾·史密斯的领导下这群家伙于1934年组成了美国自由联盟试图反击,但为时已晚,这时候就埋下了祸根。-注意,这些保守派通常都是种族主义者,大庄园主的后代,盘踞在南方。

在1934年控制国会绝对多数后,罗斯福继续展开了被称为“第二波新政”的立法计划。

这波新政大幅增强了工会的影响力、将社会福利国有化并大幅扩张、对商业进行更多管制(尤其是交通和通信业)、并且提升对商业利润的课税。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