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7年8月7日召开的最高国防会议上,四川王兼川军最高统帅刘湘当着各路军阀的面,慷慨激昂地说:“要抗战才能救亡图存,才能深得民心!”
接下来摆数据:“四川可以出兵三十万,提供壮丁五百万,供给粮食若干万石。”
可能出于不要怂就是梭,如果in就要all的考虑,他补充:“四川所有人力财力,均可贡献于国家。”
要知道,当时在场的军阀,敢用数字说话的没有几个。
此话一出,立马一骑绝尘地占领了在场军阀的心,他的血性在那一刻光芒万丈,诸位军阀纷纷爆灯支持。
多病缠身的刘湘,曾对劝他不必亲自带兵的亲信说:“过去打了多年内战,脸面上不甚光彩,今天为国效命,如何可以在后方苟安?”
就这样,1937年9月,在刘湘和川军另一个大军阀邓锡侯的率领下,30万四川子弟兵率先陆续出川,奔赴战场。并喊出“失土不复,誓不返川”的口号!
然而出征后,川军得到的不是鲜花和掌声以及荣誉,而是无数的歧视、冷遇与白眼。
首先是军队被分割:杨森率领第20军直接奔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而邓锡侯率第22集团军经川陕公路,过潼关渡黄河,进入山西抗战。
分割川军,除去战争的需要外,还有蒋委员长的小心思:借抗战削弱川军的实力。
老蒋用总指挥的权力,使出一招“有本事你来咬我呀”,反悔了对刘湘的承诺,将川军分散到各个战场。
这就是为什么之后四川不断补充兵员时,很难再组成一只固定的川军,而抗日的大战场上,却随处可见四川的子弟兵。
其次是被歧视,还没到达战场杀敌的川军,就已经赢得“草鞋兵”和“双枪将”的称号。
什么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