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都市言情>都市鉴宝> 第135 求助沐老爷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5 求助沐老爷子(2 / 2)

现在科学是无法研究出犀角的有些成分的,犀角是犀牛的能量储存器,犀牛角被割去一些犀角,即使不出一点血,犀牛也活不过两年,为什么?

因犀牛的大部分能量都被割去了,犀牛视力级差,凭犀角的通神能预知几公里内的危险。

犀牛是很神奇的动物,古代被誉为神兽。

不仅如此,犀牛角还是炎夏三大神药之一安宫牛黄丸的主药材之一!

安宫牛黄丸”发明人吴瑭(字鞠通)就是这《温病条辨》的作者。

吴鞠通,清乾隆年间生人,出生于江苏淮安一个书香之家。19岁时,父亲因病早逝,吴鞠通深愧“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

于是他开始遍览方书,刻苦研读,“弃举子之业,而专事方术”。26岁时,吴鞠通被选贡入京,参与《四库全书》子集医学部分的抄写检校工作。

期间,他进一步研读晋、唐以降各家名医学说,受益匪浅。

他读前朝吴又可的《温疫论》时注意到,在吴又可生活的晚明时期,战乱频仍,瘟疫流行,而大多医家还囿于伤寒之论,不能变通,吴又可独树一帜地提出了流行性瘟疫“是无形之戾气口鼻侵入人体而致”,为中医传染病学奠基。

去年发行的电影《大明劫》,就是再现了明末战乱时期,一代大医家吴又可的医学实践故事。

这个早于西方两百年年的传染病学的发现,无疑刺激着吴鞠通,他更加“嗜学不厌,研理务精,抗志以希古人,虚心而师百氏”。

因此吴鞠通的医学知识大长。

虽然他学业日精,但他处事却慎之又慎,一直未敢坐堂行医,出手治病。乾隆五十八年(一七九三年),上京瘟疫流行,一时死亡无数,人心惶惶。

“十七年磨一剑”的吴鞠通“怀救世之心,秉超悟之哲”,在亲朋的鼓励下,施以名家叶天士奋力抢救之法,“六经辩证,三焦论治,卫气营血”,在改良牛黄清心丸基础上,制成安宫牛黄丸等名药,一下子从危重病人中救活了几十人,自此吴鞠通声名大振。

“温疫门”的首药便是安宫牛黄丸。

安宫牛黄丸的“宫”,本指宫殿,君王居住在其中,如果用它来比喻人的脏器,那么心的作用即可被喻为“君”,而心包则可被喻为“宫”——“安宫”一词就由此而来。

而犀牛角则是这味药的君药(主药),它有清心安神的功效。

嘉庆十八年(一八一三年),在他终生的朋友汪廷珍(时任礼部尚书)的鼓励下,吴鞠通撰写的《温病条辨》得以刊刻问世,“是书一出,大道不孤”,安宫牛黄丸也从此更为世人所熟知。

而且安宫牛黄丸曾经救治过一位国家的总统!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