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明潭林外的过路行人众多,绝大部分都知道明潭林异变的情况。
若是发现有人入明潭林,百姓们又该紧张或惶恐了。
对于杨大人的安排及办案的条理,正因了一句话,闻名不如一见,他很是佩服。
“杨大人,赵大人,任大人,诸位义士,请。”
何欢起身,面带微笑的请众人出门,准备带众人前往天工院大才的居住之地。
杨轩等人起身,跟着何欢走出了屋门。
齐辉低声笑道:“听到没有,我们是义士。”
闻言,罗通无语道:“你知道义士是什么吗?”
“啥?”齐辉疑惑到。
周颖莞尔道:“慷慨赴义的人士。”
话落,齐辉满脸黑线道:“我去,有这么解释的么?”
“哎呀,啰嗦个啥,赶紧走吧。”小小蹙着眉头催促道。
齐辉、罗通和周颖闻言一笑,跟上大哥等人的步伐。
……
……
宛林县,东城门五十里外,平林丘陵。
江南一地,绵延数千里,绝大部分区域都是平原。
平原多丘陵,山清水秀,小溪潺潺。
宛林县以东的平林丘陵也是如此。
但如今,因明潭林的诡事,为了让城外二十万百姓过得舒坦,平林丘陵一带则是被人为的挖山决堤。
众多小山包似的丘陵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则是一条平整而又宽敞的道路。
只是目前这条新的道路才铺垫了大约五十里路程,渠道也才挖了三十里的左右。
五万流民分作两批,一批修路,一批挖渠道。
所有流民拿着工具,凿开土地,一边挥汗如雨,一边喊着号子。
“嘿咻!嘿咻……”
流民们虽然疲累,但作为无依无靠流民的他们,宛林县以以工代赈的方式给他们发放酬劳,这让他们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希望。
作为有一顿没一顿的他们,以工代赈,是他们非常乐意看到的政策。
之所以是流民,是因为他们的家园被天灾**所侵扰,他们不得以才流浪天涯。
以前无衣可遮,无食填肚,无粮养子,现如今有了较为稳定的收入,虽然工作幸苦,但所有流民都乐在其中。
而在他们的幸劳之中,有捕快和城卫看守。
捕快和城卫站在山坡上监视,如果有人偷懒,他们并不为武力威吓,或是用鞭子鞭策。
这也得益于大炎朝廷的威望和趋于盛世的当今时代。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句话,是当今圣上登基之年遍传达天下的话。
这句话深入人心,故此当今天下的数百亿百姓对于朝廷的归属感十分强烈。
而捕快和城卫能够监视流民做工,这自然是因为府城到来的天工院大才们告知他们的修路和挖渠的程序。
而此刻。
目前已经修建了五十里道路的最前头,一座硕大的军帐中,四名匠工和一名府城监工正在讨论道路和渠道的情况。
匠工们相互之间讨论激烈,好似各有各的理,谁也奈何不了谁。
监工目睹这一切,他也十分无奈。
他只是监工,不是匠工,对技术之类的活他可谓是一窍不通,他只是负责监督经费、效率等等一切琐事罢了。
对于技术类的匠工们的争吵,他已经习以为常。
“接下来的路应该向南转角,此地的土壤松软,利于挖掘,且能提高效率,为府城节省资源。”
“不对!向南的地虽然土壤松软,但太过靠近水源,一旦挖掘过当,若是水源涨水,顷刻间便能将道路淹没,得不偿失。”
“那就向北,北边靠近丘陵,虽然要大力挖掘山地,但丘陵的树林我们可以留下,树林吸水,又能回潮,天气合宜,并不会因四季轮转而对往来百姓造成影响。”
三名匠工相互讨论,只有一名匠工紧盯地图,并不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