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处狭小的院子,位置倒是不错,出了门没几步就是集市。于是,那面摊就支在家门口边上,一张大砧板,两口热锅,几张矮桌板凳,一点都不起眼,若不是位置好,怕是招不来什么客人。
外墙上有一处用石灰刮白,上头写着“肖记面食”四字。这字体端正整洁,一看就是为应对科考专门练的,想来是出自那位亲小舅赵岸泉之手。
樊凡走近面摊,见里头只有一个客人,嗦嗦地吃着一碗素面,生意有些冷清。
再一看,案头上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在掌厨,吴姨娘的男人老肖不在面摊里。那少年穿着一身粗布衣,长得壮实,皮肤有些黝黑,五官倒是承了几分吴姨娘的好,算得上是周正。
他见樊凡走近,当即笑着相迎,利索地擦擦桌子板凳,问道:“咱家卤面五个钱一碗,素面三个钱一碗,小郎君要来哪一样?”
“只有这两样?”樊凡诧异,有些好奇这么一个面摊如何能养活一家子。
少年抬头打量了樊凡几眼,才注意到樊凡穿得虽朴素,却不是粗布,于是大大方方笑应道:“小郎君不是咱城西的人罢?我爹说了,肖记是乡下出来的面摊,学不了苏州城里那些食馆的花俏,只要量够管饱,我们就能在这条街上立足……小郎君若是想吃点好的,不如往前多走一段,前面倒是有几个不错的馆子。”
这世道,多的是人挣扎在温饱线上,能吃上一口热乎的已是不易,穷苦人家哪还有心思挑花模样?
“你爹说的是大道理,来一碗素面罢。”樊凡撩起衣摆坐下,又问道,“这面摊就你一个人在打理?”
少年一边煮面,一边应道:“小郎君高看我了,趁着今日客人少,我爹抽空去粮店买面粉了,明日是集市日,来吃面的人多,要多准备些面粉。”
短短聊了这么几句,樊凡便喜欢上了这个少年的性子,直率实诚。
不一会,热腾腾的面端上来,樊凡尝了一口,觉得味道还不错,份量也确实是多。
樊凡注意到外墙上的字,于是又找了个话题,道:“你们家墙上这几个字写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