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庄园主,只不过是小打小闹,真要说起万亩良田,家大业大,那还是得看咱们南方的奴隶主老爷。
亚尔夫海姆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地殖民者与阿萨族原住民的关系比较友善,偶尔也会发生冲突,但是比起北方那种动不动就搞“种族灭绝式大屠杀”的对抗就显得不足挂齿了。
亚尔夫海姆人占了200多万平方里物产丰饶的风水宝地,再加上升平日久,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当地上至种植园主,下至自耕农和乡镇工匠阶层,生活普遍比较宽裕。
既然亚尔夫海姆人口袋里颇有两个闲钱,帝国内阁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些忠诚的海外臣民,是时候为母国收复失地的光荣事业添砖加瓦了,于是发布了一项法令,试图向拥有100亩以上土地的亚尔夫海姆家庭,征收每亩1个银杜加的土地税。
如果这项法令能够推行下去,那么仅1625年一年,帝国政府就能从亚尔夫海姆殖民地获得不少于1000万金杜加的税入,极大缓解财政压力。
克洛德首相及其阁僚们认为,这笔税金并不算重,事实上,帝国本土居民需要缴纳的地租,远比这区区每亩1个银币的土地税沉重得多。
然而不好意思,首相阁下纯属自作多情,亚尔夫海姆人可不认为自己有向母国纳税的义务!
事实上,亚尔夫海姆殖民地的人民对母国内阁的决策非常愤怒,在“自由之子协会”的号召下,坚决抵抗征收所谓的“土地税”。
亚尔夫海姆现任总督约翰·诺福克爵士,身为帝国政府在殖民地的代言人,在这场fēng • bō中旗帜鲜明的站在了治下民众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