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女子的话自然激起了不小的波澜。名流们自重身份,不会出面与这少女争辩,但周围的举子们却是不忿,纷纷出言指责那女子大放厥词。
周围看热闹的人难得见到这样好戏,顿时一窝蜂的炸开了锅。有人讥笑这女子大言不惭,也有人赞赏这女子勇气可嘉。
一些看热闹的人觉得,这女子说出这样的话,说不定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才女。当即就有人提议,空口无凭,既然那女子敢这样说,那就请她现场题诗,让大家涨涨见识。
那女子也不推辞,当场写下了一首词。那首词一经传出,立时就引起了轰动。
有人赞叹这女子果然是大有门道,也有人质疑那女子是否抄袭剽窃。
为了自证名声,其后京中的数次诗会,那女子一场不落,陆续传出诗作。
她现场做出的那些诗,不说是震古烁今,但绝对称得上是绝妙好辞。京中那些所谓的才子诗作跟她的佳作相比,如同是天壤之别。
这下子,再也没有人去质疑这女子的才名,提到这个女子,个个都是赞叹不已。
正好琳琅阁最近到了一批新货,听说了这女子的名声,就邀了她过来,也好为店里招揽顾客。
“苏苏你看,这才女的诗作虽是哀感顽艳,也不失为一时的佳作。”
林紫苏接过了梁婉怡手中的纸,见上面写的是一首小令。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林紫苏反复读了三遍,觉得这首《木兰花》看着甚是眼熟,问道:“怡姐姐,不知这女子芳名叫什么?”
梁婉怡神秘一笑,说道:“这女子你也认识,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