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宛翻阅了个大概,知道里面的书籍大多都是些风水卦算,药学医理,中间掺杂着一些文学典籍。
可以说,这些流传下来的文字学说才是最宝贵的东西,书籍有的旧有的新,乐宛也不*多做区分。自己拿出来纸笔登记了大概,再给每本书前后拍了照片,就把这些书籍统统拿去给万青山。
万青山激动的手都在颤抖,外行人看这些书籍可能会觉得一般,没有超越之前《青囊书》的。但是放在内行人看来,其中不乏一些珍贵的孤本,其中有几本的署名人物更是如雷贯耳。
“这……这都是无偿进行借展的吗?”
乐宛点点头,也给自己的行为找了个铺垫。
“后面还会有一些,书籍居多,到时候也可能要一并拿过来。要求跟以前类似,借展时间不超过三年,可以给相关研究部门进行无偿的拓印。另外还有,这些书籍可以在经过研究之后删去不当的部分,进行出版。对了,我希望参与出版过程。”
这也是乐宛刚刚想到的一个部分。
说实在的,她自从占了原主的身体之后,不论是印刷还是报社,都做的无比顺利。就是这个出版行业,每次想要开展工作的时候就觉得掣肘太多。
大环境的限制,以及人才的缺失,观念的不认同,甚至印刷技术的落后,都让她的出版工作举步维艰。
昨晚上在拿到这些书籍之后,乐宛突然想到了一个解决的办法。
既然她每天可以穿过来最多八个小时,那自己为什么不能在这里先开始做出版呢。
有这些现成的古籍在,自己完全可以从这里先入手。
在四十年后将这些书籍的前期工作做完,等到恢复高考并且放开限制之后,自己就可以第一时间将这些书籍进行出版。
乐宛想明白这些就打算在未来的几年将重心进行转移了,反正东方不亮西方亮,没必要自己非得死磕。
万青山虽然有些怀疑乐宛能不能应对这样的工作,但是还是答应了下来。
毕竟她是这些古书的所有者,想要参与到出版过程中来,也不是什么特别过分的要求。
乐宛跟万青山商量了一下细节,万青山毕竟是A大的老师,自然也是向着A大的。
这些书籍的出版工作肯定是要落到A大附带的出版社去,这也给乐宛行了个方便。
万青山说给她在出版社安排一个办公室,主要就是这些古书的出版,看乐宛能参与多少,大方向上可以按照她的要求来。
乐宛很满意,就算不署名也没关系。只要能把书出出来,那等到放开的时候,自己肯定就能做动作最快的人。
*****
乐宛在禹城耽搁了几天,终于把所有书籍都给转移到了A大。至于青铜器,乐宛本来想都给弄到A大的房子里去,但是这件事并不着急。青铜器太多太重,自己给转移走了,再过几年拿出来的时候怎么解释?
索性现在也没有什么迫在眉睫的事,还是放在白家宅子里。要是有问题的话,自己再去转移应该也来得及。
这些书一数,竟然是有两百多本。不论是数量,还是书籍的内容,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不少博物馆听说了这一批古籍,都来凑热闹问借展和巡展。还有其他各大高校,也是想要派研究团队来进行学习。万青山忙的连课都不带了,跟学校打了招呼专门处理这些事情。
他动作很快,没几天给乐宛在出版社安排了一个顾问的职位。
本来出版社里的人还担心乐宛是个外行,结果乐宛安排起事情来头头是道,甚至对于出版的流程都无比熟悉。
这下子就没有人再有什么话了,背靠A大,最不缺的就是各专业的学者。一群人围着拓本各种研究,一边研究一边往外fā • lùn文。
乐宛的生活重新忙碌了起来,不过最让她觉得幸福的还是A大这边是供暖的。
现在已经是冬天了,梧市没有暖气,每天早上她都把自己裹成一个球,然后出发到报社,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脱了外头的大衣和围巾帽子,瞬移到A大的办公室去。忙完了再回来裹上大衣和围巾帽子回家去。
两边的一平均,乐宛基本上是一半一半的时间。一半时间是在忙古籍出版,一半是在忙梧市的印刷厂和报社。
转眼到了年底,已经是乐宛在这里过的第二个年了。
陈栋和许爷爷好像是一夜之间消失了一样,隔壁的房子大门上挂着锁,已经很久都没有人开过了。
乐果今年初三,虽说这年头都是推荐上高中,但还是要考试的。所以乐果最近房间里的灯都一直亮到很晚。
乐梵还在初二浪浪荡荡的混,整天除了挣钱就是挣钱,书基本都是乐果逼着她读一点,倒是没有不及格过。
小五小六现在也小学二年级了,小七还在小学一年级待着,这三个小的倒是成绩都不错。乐宛平时省心不少。
乐祖的工作更稳定了,乐宛思来想去,还是又给他弄了点专业书回来。
毕竟她现在可是有整个A大的智囊团呢,乐宛找了几个老教师,问他们要了些曾经他们上学时候学的教材和一些同时期的外国专业书,统统拿给乐祖。
说起来,原先乐祖还跟着许爷爷学英文来着,后来许爷爷走了,乐祖没有拉下,乐宛早早给他准备了英文词典,他一个人也坚持每天学习着英文。
陈栋和许爷爷突然之间不见,也不见几个孩子追着自己问。乐宛还发现小五小六两个偷偷的去隔壁打扫卫生,也不知道他们从哪里弄来的钥匙。
转眼间就又是过年了,乐宛两边都请了假,准备好好过年。
这一段时间她已经做完了两本书的出版,梧市这边印刷厂今年的效益也不错。
之前跟省城的印刷厂进行交换学习,固然是让印刷厂丢失了一部分的设计订单,但是好在报社这一年的发行做的不错,梧市的人越来越认可《梧市早报》的影响力,所以印刷厂的效益反而比去年好一些。
乐宛习惯于做年终的总结,盘点了一整年的收入,乐宛现在手里的积蓄在盖了房子之后又增加到了三百块。
乐宛现在的人头已经熟了,临近过年,不仅接到了陈百百从禹城寄过来的特产,还有印刷厂发的礼品,吴元也送来了从郑敏敏处订来的熏肉。
蒋曼曼送的最稀奇,说是家里有人在南方,送来了比较稀罕的几罐虾酱。
乐宛也不含糊,挨个给了回礼。
给陈百百寄去了几大包的熏肉和香肠,给吴元送了一条炸好的鱼,还给蒋曼曼弄来一件白色的羊绒毛衣。
年夜饭也是丰盛至极,糖醋鱼炸的鱼头翘起来,小烤炉里烤出来的鸭子也是喷香,再做个咖喱鸡块,最后上的是红烧大肘子。
配上虾仁饺子,一家子吃的捂着肚子。
“姐,你怎么不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