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大战结束。
【武昌元年,十二月十五日】
陛下有旨,此战平乱,皆因朝廷百官齐心协力,也因大魏百姓同仇敌忾,共同平乱。
监国少卿许清宵,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屡建奇功,一日蕃国,三日唐国,半月止战,记首功。
故,册封大魏监国少卿许守仁,为大魏王侯,封号平乱,世袭罔替,享年俸十万石,于十二月三十日,国都册封。
着礼部量身定做,各类服饰,仪仗,特赐许守仁白马七匹,赐侯府一座,并扩建学堂。
尊守仁心学,为大魏正统学术,纳入大魏科举考察之中。
钦此!
武昌元年,十一月三十日。
伴随着一道圣旨宣传而出,十一月底的大魏,掀起了惊涛骇浪。
许清宵封侯,这并不是一件震撼人心的事情,毕竟这一战,许清宵虽然没有做到挽救大魏于水火之中这么夸张。
但许清宵塑起大魏国威,这是古今往来,任何帝王或者臣子都想做到的事情。
所以封个侯,对于大魏百姓权贵来说,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但真正让百姓与权贵们震撼的是两个地方。
世袭罔替、尊心学。
这两个地方才是真正恐怖的地方啊。
世袭罔替,代表着许清宵的爵位,可以世世代代无限继承,当今哪怕是九位国公,也只有三位是世袭罔替。
许清宵如此年轻,成为平乱侯不说,而且直接是世袭罔替的侯位。
未来大魏权贵,必有一个许家。
世世代代不作废不替换的爵位,只要大魏不灭,这个爵位就一直继承着。
但如果对比第二个的话,这个也不算什么。
大魏尊心学,纳入科举考核之中,这是什么概念?就是说,以后天下读书人,想要当官,就必须要读心学之书。
不读是吧?不读万一就考心学,你一窍不通,那你可以回家了。
不服气是吧?不服气行啊,等什么时候大魏又遇到危险的时候,你也来指挥一次。
当然这个时候,你也必须要完成几个成就。
【文武统一】
【帝王信任】
【民意如龙】
【立言为民】
【著书大儒】
但凡缺一个条件都不行,达不到以上所有条件,无法激活副本。
所以女帝的这一个行为,几乎是将许清宵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仅仅是地位上给予了许清宵侯爵之位。
更主要的是,女帝已经站队了,在文宫和许清宵面前,女帝选择了许清宵。
这对文宫的打击极大。
天下读书人读书为了什么?心中正义?天下苍生?不管是为了什么,有几个不想当官?即便是再不想当官,想要为天下苍生谋福对不对?
那你也得当官啊,在其位谋其职,你当不了官,你怎么给天下百姓谋福?
可当官的要求之一,就必须要潜心学习心学,可以说光是这一点,不出半年,许清宵必可踏入天地大儒之境。
封圣也近在咫尺了。
这就是大魏震惊的原因了。
如若说这一次,大魏是最大赢家的话,那么许清宵则是第二赢家。
封侯拜相,心学正统。
这.......当真是无穷好处。
人们震撼,口口相传,大魏读书人们更是第一时间收集许清宵的名言名句。
守仁学堂更是差一点被挤破门了,都是来入学的。
可这一切的一切,都与许清宵没有任何关系。
长达接近一个月的时间。
许清宵都在研究五个方针,策论写满了数百张。
确定目标,发展目标,实现目标。
策论主题就是这个。
仅仅只是初稿,许清宵到现在都没有写完,因为要写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一直又过了十天,武昌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距离许清宵册封大殿还有最后五天。
这段时间来,大魏安静了许多,附属国的战争已经结束了一个月之余,整个大魏这段时间忙着的事情,就是清算利润。
从附属国拿来的各种战利品,以及各种好处,包括山脉土地,以及一些重要资源,这些都需要认真清算,纳入大魏国库之中。
而就在这一日。
卯时。
许清宵总算将笔放下来了。
呼!
长长吐出一口白雾,这数个月来,除了吃饭睡觉之外,许清宵全身心地都是在写大魏未来五个方针。
而眼下,也彻彻底底确定了这五个方针。
很快,将策论草稿全部整理一份,许清宵带着厚厚一叠的稿子,走出了学堂。
已是卯时,天穹依旧昏沉,寒冬将至,冷风刺骨,将一些落叶卷起。
身为七品武者,许清宵自然不畏寒冷。
他依旧是穿着一身素衣,朝着大魏皇宫走去。
计划写好了,就是要与陛下商谈,这些事情能早一天落实,最好早一天落实。
人懒一天,无非是少些银两。
但对国家来说,任何一件事情都会影响无数百姓。
走在熟悉的街道上。
一切都显得无比安静。
除了少许人家已经醒来掌灯,大部分百姓还在睡梦之中。
天色昏暗,寒风刺骨。
大魏宫廷已经烧起了地龙,而宫廷之外,也有一条地龙官道,为文臣大儒们驱寒取暖。
两旁的将士更是拿着火把,照亮官道。
而随着许清宵的出现,两旁的将士顿时露出惊讶之色,纷纷朝着许清宵开口道。
“我等见过许侯爷。”
他们开口,是由心的喊了一声,正常来说这些守备军无需行礼,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即可。
可许清宵,如今不仅仅只是侯爵这么简单,附属国之战,许清宵在军中的威望,得到了巨大提升。
这些将士们,都知道了许清宵铁血手段,攻城略地,杀降屠城,仁不仁道他们不知道,他们知道的是,许清宵尊重将士,认可将士。
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的读书人,对于那些没有骨气没有血性的读书人来说,他们更加喜欢许清宵这种人。
所以当看到许清宵出现后,守备军们纷纷开口,朝着许清宵一拜,这是发自内心的尊重。
“诸位将士客气了。”
许清宵微微一笑,朝着两旁守备军点了点头,随后快步朝着宫廷外走去。
而此时。
文武百官来的不多,六部尚书和几位国公来的最早。
原本正在闲谈什么,可忽然看到许清宵的身影,一时之间,所有人的目光全部落在了许清宵身上。
“守仁,你怎么来了?”
“啧啧,罕见啊,罕见啊。”
“守仁今日怎么来啊?”
“哈哈哈哈,守仁,老夫刚刚还提到了,没想到你居然来了,守仁,你今日来是做什么啊?”
当看到许清宵出现,众人纷纷出声,安国公更是笑声爽朗,而六部尚书们也是充满着好奇。
陈正儒更是目光好奇,落在许清宵手中的宣纸上。
“守仁,你这数个月,在做什么?”
陈正儒开口询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