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羲决定主动找个话题来谈。
谈什么好呢?李孟羲注意到了关羽手中的竹简,在摇曳的火光的照耀下,被磨的发亮的书简背面反射着微弱的光晕。
有人盘核桃,有人盘手串,一部春秋,不知多少部竹简,被关羽研读不辍,早被盘的油光发亮了。这么联想了下,李孟羲觉得有点好笑。
话题有了。
“关将军可是看的《春秋》?”
关羽抬头,看了李孟羲一眼,“正是《春秋》。”
“怎么,有甚见解?某还记得,那日营中孟羲你曾言,并未读过《春秋》。”
春秋在关羽心中有着何等的地位啊,就因为当日李孟羲说没读过春秋,被他记到现在。
李孟羲开口是真想谈论一番春秋的,而关羽像是看破了他的心思,一下堵死了李孟羲接下来的话。
关羽的话里的意思很明显,而且很客气了,《春秋》你读都未读,你也配谈《春秋》?
关羽自然是佩服李孟羲的,李孟羲年不及弱冠,一双慧眼直断天下大势,再加之精通器理(指李孟羲掷飞镖,找重心,猜测盾牌弹箭与盾牌角度的关系等行为)于武学一道,更颇具天赋。如此人物,关羽也自觉有不及其之处,故对李孟羲尊重有加。
可纵然如此,李孟羲牛到炸天,关羽还是对李孟羲不读《春秋》一事颇有不屑,关羽倨傲,可见一斑。
“《春秋》一书,某虽不曾尽读,可并非是一无所知。”
“奥?”关羽单手一抖,半垂着的竹简哗啦一声卷了起来,关羽看了看李孟羲,“不妨细说。”
无知小儿,也敢谈春秋,关羽倒要听听,他李孟羲能谈出个什么门道。
“《春秋》可归为史书。何为史?史,记事者也。”
“又闻,读史明智。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