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尉客气了,我等世受李氏之恩,多年来虽身处天涯海角,却依然心系李氏社稷。太尉公忠体国,相忍为国之事,下官等钦佩不已。”
“既然太尉问起了,那下官也就知无不言了。朝廷今日下发的文牍中,重点强调吏治问题,下官以此维稳,远远不够!”
说话的这位,叫姚璹,出身寒门,年幼时既父母双亡,因独自一人照顾弟弟妹妹被时人称道。博览群书,且善于用人,很有才能。
永徽年间参加经科考试中选。多次晋升后任太子宫门郎。与司议郎孟利贞等人奉名撰写《瑶山玉彩》一书,书成后,升任秘书郎。
调露年间,姚璹升任中书舍人,被封吴兴县男。武后专政,姚璹升任夏官侍郎。因堂弟姚敬节参与徐敬业之乱,姚璹被贬为桂州都督府长史。
这个姚璹是个典型的读书人,立身,立功,立言,才是他们这样人追求的目标,而这最难的三样,这家伙在四十岁之前,都已以落定,不可不说是人才。
而今儿他对朝廷整饬吏治,还真有些想法!历朝历代,记史,记时的事,多数都由下一个朝代完成,比如《隋书》,就是在贞观朝修订的。
可话说回来,隋朝短命,很多事儿都能找到当事人,或者旁证,《隋书》写起来方便不少,也算相对可靠。
再回头看看《史记》,漏洞太多,事实也不清,好多都是道听途书的之事,或者是迎奉上意。司马迁,也敢自称一派大家?还不是他外孙为了拍宣帝的马屁,才出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