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女生耽美>为君酤酒> 14、效策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4、效策论(2 / 2)

姜满回忆着沈问先前胡搅蛮缠一般的歪理,深思之下,发觉她所说的,竟也能依附于文本字义,不被人挑出破绽——尽管沈问的解释与孔子的本意,截然相反。

所谓“闺秀”,当真只有道学先生们口中的那一种吗?

姜满被这唐突冒出来的念头给吓到了,翻开书,认真诵读考亭先生写下的注解。

朱子的释义与她老师讲的相差无几,都是说君子没有固定的专长、囿于一处,因而“用无不周”,在方方面面都能施展自己的本领。

剩下两句都是浅显直白之言,姜满反复思量之下,仍旧并无所得,只得回归于经典。

虽是集注,这书上也仅有寥寥数语,姜满本就读书不多,更谈不上什么博闻强记,仅凭三两句话,实在找不出答案来。

书中没有的答案,当真能在脑海中寻找到吗?

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朱子注解乃是一段程子的话,话语很朴实,不担职便不办事,若是当职者问起,则可以细说一二。这都是为人的道理,平常行止无意间便践行了,姜满白天头一次看到,心想的却是这“程子”是谁,程颢、程颐,还是那个坐荆论道的程子呢?

姜满认为是二程之一,几乎不假思索。但细思之下,这究竟算不算断论,她却也不知。

二程乃是本朝大儒,又是考亭先生的师承;程子生在先秦时代,学说早已散佚。然而,翻遍全书,找不出一句定论,姜满便也不敢做这拍板之人。

沈问说她离了书便成了个哑巴,倒也不假。

姜满想到她,没来由存了口气,坐回案前,见了凭空失踪的一半墨水、见了笔尖发硬的兼毫,动作慢下来。

姜满知道,沈问不过拿她逗趣。将来腻了恼了,打发去别处也未可知,发卖给哪个老爷,也未可知。

姜家欠了沈问巨款,姜凌若迟迟找不着,只拿一个姜满抵债,说起来还是沈问吃了大亏。买卖人口虽是重罪,以她寻常京官都不敢直言指责的地位,以她遮天的手段,哪里又会惧于区区一条执行不严的王法?

不说别的,姜满是怎么来的这临安府、怎么进了她沈问的深宅大院,她自己再清楚不过。

她只是犹疑了那么一念之间。姜满的犹疑之中,是沈问的冷眼,沈问的打趣,沈问那分几不可查的温柔。

磨墨后,被她弃置一边的手帕还那么原样躺在书案上。姜满把它收拣到角落,眼看一支笔已干得如同封了蜡,她又润了笔,仔细洗净。

这墨锭的品质果然非同一般,搁在那儿许久,一点儿墨渣子也寻不着,毛笔刚挨着水,墨便化开来。

姜满看一条墨渍游龙般掀起些微波浪,转瞬却被吞噬了去,笔洗之中,水的颜色是更深了,墨与水彼此间,却再也辨不清谁是谁。

她心神一动,取了墨,将题目定下来。

沈问考验于她的三句话是不是自相矛盾,以姜满的学识,答不出来。

然而,所谓道理,存于天性;所谓礼乐,发乎本心。姜满要驳斥的,并非先贤。

君子之道,从来是修身自省,不越雷池的。

她下笔如有神助,洋洋洒洒续了好几回纸,却是文不加点。笔下虽没有一句话出自典籍,但又自然而然化于姜满日常的行为举止,是她真心践行,真心信奉,是她的准绳。

一腔真心倾诉,姜满放下笔,额前已有细汗。

只听房门吱呀一声,珠帘方才掀起又落下来,彼此相撞。

沈问已换过衣裳,不知何时,到了她面前。

姜满匆匆起身,还没来得及行礼,那沈女史已将一摞纸拿到手中,扫视几眼,目光含笑。

却见她落了座,仍望向文稿,道:“吃的一口没动?”

姜满一怔。书案另一角还放着柯叶先前送来的吃食,很不起眼,也不知怎么的,一下子就给目不斜视的沈问看见了。

她答:“是。”

沈问微微颔首:“去吧。快些回来,我还要问你。”

姜满一时反应不过来。

这时沈问抬起头:“雪中送炭,是个什么道理?”

姜满福了福:“妾身不知。”

“雪中送炭,急人之所急啊。”她只是淡淡地瞥过她,又有几丝无奈,“你不急吗?”

姜满这才恍然,羞红了脸,连话也不回,掩着袖子退下去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