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苏毗,征战流血自不必说,那于额等不过是等闲。但是,苏毗地势极高,外人上去,一时不能适应,头晕、呕吐、无力是多数人会有的反应,歇个几日,适应了就好,却也不乏因此丧命之险。想好了,不愿意承受此等风险的,可以退出了。”第五招详细的说了风险。
当下,几百名老卒出列,对第五招拱手致歉,待第五招点头后,悄然退出。
对曾经的军中汉子而言,死并不可怕,但是因为气候等原因死,就有些憋屈了。
“此次去,乃是私军,是接受苏毗雇佣的私军,与大唐无涉,所有愿意出行的,蓝田伯府会安排每家二十贯的安家费,在苏毗的功劳另由苏毗国付酬劳。兵器、甲胄,唯有出了大唐边关才会授与你等。”第五招大声宣布。
蓝田伯这三个字,在大唐可以算是金字招牌,没有哪个没见识的提出疑虑。至于出境再给兵器,这不正常么?大唐境内,那么多人持刀兵,很招忌讳的。
厮杀了小半辈子的军汉,最大的问题不是在军中,而是在回乡后无法适应那种平静的生活,常常天不亮就蹦起来,准备点卯,却发现已经在家中的土屋。
抡起锄头,经常会情不自禁的当刀枪耍上两路。
回归乡土,会猛然发现,自己对农活的了解、农时的了解,竟然不如一个半大娃儿。
那种深深的失落,不是行伍中人不能理解。
如今能再重来,虽然不是大唐军中,但并不是与大唐为敌,有甚么不能接受的?
二万人一起出发,那声势很吓人的,沿途的州县,从主官到帮闲,甚至是折冲府,无不战战兢兢,生怕哪里出了点纰漏,惹到这帮大爷。
出了唐境,佩上兵甲,骑上苏毗送来的马匹,打上白底黑字的“雇”字旗,雇佣军大爷们在刀锋的带领下,向苏毗行军。
第一日,一切完好。
第二日,有十余名军士不适应,留下人手照应他们。
第三日,有小半的人数开始不适应,刀锋下令就地驻扎,调整状态。
第四日,休息。
第五日,继续前进。
足足用了小半个月的时间,刀锋等人才到达苏毗。
苏毗王子与旦丹亲自迎接雇佣军,安排他们食宿,安排粮草,安排他们一些厚实的衣物靴子,同时向刀锋诉苦。
这一段时间,苏毗苦苦支撑,兵力消耗了大半,才保住了苏毗大部分疆域,若是雇佣军再不来,他们恐怕真得拍屁股走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