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军事>回到清朝做盐商> 第五九一章 田园调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九一章 田园调查(3 / 4)

就此董书恒是有解决办法的。那就是改变农业的生产模式。

逐步实现农业的工业化生产。减少土地耕种所需要的人力。

为什么董书恒那么着急搞出拖拉机,而不是汽车,除了柴油机的制造难度比汽油机简单一些以外。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柴油机在农业领域的用处更大一些。

几千年以来华夏的百姓都是依靠牲畜来辅助进行农耕活动。

但是牲畜的作用毕竟仅仅局限在一部分农耕活动之中,另外牲畜提高的效率毕竟有限。

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依赖人力。

一开始的侍候,董书恒还在控制粮食的价格,不让其下跌,以防止出现所谓的谷贱伤农的情况。

但是从去年开始,董书恒已经开始授意商业部、农业部降低粮食的收购价格,从而调低粮食的市场价。

这就是在逼着农村的地主进行转型。

之所以说是地主,是因为他们的土地较多,产出的粮食主要是放到市场上去流通的。

粮食价格下降,而其他的工业品的价格却没有降低。

佃农地租又被严格的限制,雇工的费用也在增加,因为雇佣费用低的话,人家就跑到城里做工或者是去参加移民了。

现在的户籍政策早就已经废除了工匠、商人、农民等区分。

人们可以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自由地流通,选择自己认为更好的生活。

工资收入就是地主和工厂主争夺工人的主要手段。

现在粮食的价格下降,工人的工资上升。

逼着地主去减少用工,提高生产的效率。

在这个时候,推出农用机械的推广计划,就是事半功倍了。

一辆拖拉机顶得上十几个劳动力了。

到时候,再推出一个农用机械的补贴计划。

相信那些地主会算清楚这笔账的。

另外一个矛盾就是工厂主和工人之间的矛盾。

随着进城做工人员越来越多。工人成为了城市中人口占比最大的群体。

这些人在城市中扎根之后形成了新的市民阶层。

现在复兴军的治下,还有大量的国属工厂作为示范,私人工厂有一个参照,不能对工人进行过分的压榨。

再加上这两年大家刚刚吃上饭,都还比较容易满足。所以工厂主和工人之间的矛盾还没有显现出来。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就会逐渐认识到存在于工厂主与工人之间的这种不公平分配方式。

比如在这次视察过程中,董书恒就发现了很多工厂的防护劳保措施没有做到位,或者是根本就没有。

这让工人在劳动的过程中很容易就会受工伤。

而工厂对工人工伤的补偿却非常的低。

这就让很多工人因为工伤,让整个家庭都陷入到困境当中。

董书恒有心出台一部劳动保护法案,但是在调研的时候,商人们却集体反对。

实在是很多行业在与国外同行的竞争当中非常吃力,如果再加上那么多保护措施,成本还要上升,那么就势必没法跟人家竞争。

董书恒也是左右为难,维护了工人的利益工厂就要倒闭,工人就要失业。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