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地的面积大概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中间是一处高出周围地面五六米的小土丘。
一个两层结构,外体是木制的哨所就建在这个土丘上。
先遣队将这个小型堡垒哨所起了个霸气的名字叫“霍去病堡”,也许是希望这位战神保佑他们吧。
堡垒的下层是居住区,上层是平时站岗的地方,开有窗户。
平时驻守这些堡垒的队员会在二楼值守,在一楼生活,食物等物资也储备在一楼。
一楼建了地龙和壁炉,没有窗户,只有如此才能够抵御冬日里的严寒。
这样的堡垒除了有一定的防御作用,还能够为巡逻队提供了临时的落脚点以及食物补给。
正常的情况下这些小型堡垒中都储备着大量的食物。
堡垒虽然不大,直径只有十几米,外壁是用粗大的原木建成。
而且是双层结构,中间用苔藓和泥土以及石灰混合后填充。
不仅保暖的效果好,还能够增强防御性能。
此时这名扶桑小队长停下来,是因为堡垒上的红底金龙旗不见了。
这种情况不该发生的,哪怕是旗帜损坏了,哨所也会将其挂上去。
“你们俩过去看看。”小队长点了两名队员,示意他们上前去查看,这样危险的事情人越少越好。
十分钟后,曾老九带着人来到了堡垒。
此时他的眼中仿佛能够喷出火来。堡垒的后方栅栏上吊这十几具被剥光衣服的尸体。
因为天气暖和了起来,尸体已经变形。但是能够看出来,身材矮小的是扶桑武士,头发杂乱的是那些原住民猎人,还有一名身材高大,留着短发的男性尸体是这支驻守小队的汉人队长。
堡垒内的物资被洗劫一空。奇怪的是敌人没有毁掉这个堡垒。
通常这样一个哨所会驻守十五人,算是一个加强的小队。
现在这些人悉数死去。敌人的手段比以前更加的残忍。
似乎是为了故意激怒先遣队。
曾老九不是第一次看到哨所被沙俄人端掉,但是之前双方都约定俗成不侮辱对方战士的尸体。
说白了,在极北地区的战争不是明面上的,双方的都没有在国家层面上予以承认。只能算是边境冲突的范畴。
“走,我们继续向西。”曾老九下令道。来而不往,非礼也。
他手下队伍有五百人,都是老队员,配合娴熟,几乎是可以在这里横着走了。
沙俄人的狩猎队通常也就一两百人。
夏季来临他们会跨过鄂毕河到两河之间的缓冲地代来寻找猎物。
当然了他们的猎物包括了同样会在这里活动的先遣队。
埋葬好了这里的战友。曾老九留下了一个小队在这里驻守,同时派人回去运送食物过来,从新建立这个哨所的粮食储备。
从这些遗体的情况可以看出,这些沙俄人在夏季来临前就已经离开了。
不过,先遣队从来不会花功夫去寻找凶手。
只要向西在靠近河流的地方就肯定能够找到沙俄人的据点。
向西继续前进了两天时间,他们穿过一块块沼泽湿地和森林。
曾老九他们的速度不快,途中如果遇到猎物,他们还要停下来打猎。
食物不能仅仅依靠随身携带的干粮。那些最容易保存的干粮往往都是最后的保命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