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点,忌晦涩。
林泉说,如今有些读书人,写文的时候,就喜欢用偏僻的典故,或是令造新典,这用来写文章倒是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用来写奏章,那么就让圣人为难了。
林泉在陈朝的时候,此风最盛,当时文人夸耀学问,就喜欢用生僻之典,让陈朝皇帝看的十分头疼。比如说某个大臣,皇帝允许一个官员秋天后入京来见自己,但是写批文的翰林学士非要做一个“当俟萧萧之候,爰堪靡靡之行。”
这几个字传出之后,被传坐笑谈,而到了如今国朝,五六百年后,还有官员犯错。
第二点忌粗心。
林泉说,如今写公文的人,有些学问不好,写的内容就很粗糙,这样就给了很多人空子。林泉对于这个太熟悉了,师爷这些人靠着公文上这个模糊来活人命或者害人命的。
林泉提到这里,举了一个例子,有一群强盗入门shā • rén抢劫之后,被抓获了。他们的亲戚就拿钱给官员,那个官员收了钱之后,就把卷宗上面“盗供纠众自大门入”的大字改成犬字。
于是本来罪重的明目张胆,最后到了后面,成为小偷小摸,这罪名就减轻了。
这是活命的,还有害人命的,魏朝的时候,有人被屈打成招,写的是二十人,最后县官因为旧恨,将二变成五,这样就多陷害了三十人。
第三点忌模糊
林泉说,如今公文,因为引经据典太多,容易让内容模糊起来。这么说也可以,那么说也可以。这样就让一些奸小,钻了空子。
比如宋朝的时候,有个大官,喜欢责罚人,有事没事就杖部下,宋帝看不过去了,于是让大官的属下监督这个大官,凡是杖了十杖以上,就要上报给宋帝。
结果这个大官,每每就打这个属下七八杖,不超过十杖,这个属下真是有苦难言。
圣人听到这里,对着林泉说“此事不得不慎重,奸邪小人,就是这么乱了朕的江山。”
圣人说完,让林泉继续,林泉也继续了。
第四点,就是忌生硬。
任何文章都忌讳生硬,虽然百官是下,圣人是上,但是圣人的回折若是太过生硬,会让臣下不舒服。虽然臣下不敢说什么,但是心里总是有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