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曰: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肖雨简单吃了点晚饭,就拿起书来准备夜读,此《道德真经》乃是肖雨六岁时候所馈赠,自己三岁就在青山学堂开始读书,而且自小聪慧,读书过目不忘,深得山上先生教习喜爱,对师傅每年带自己游历颇有微词。
那日师傅赠书时只说此书有将来可能会有用,且从不教青山修炼功法,一些炼丹炼器的手段倒是倾囊相授,如那炼丹,制符,以及炼器等等。记得当时去青山祖师堂磕了三个头,就算是青山子弟了。
肖雨想那师傅所说绝非妄言,多年来将那《道德真经》是倒背如流,还在书上注了好多读书心得。但也只仅此而已,对于修炼无甚帮助。八岁那年去中土云霄山白云观那老道倒是传了一门《小周天》法决,看那法决倒是和《道德真经》道理契合,但是几年来已是功无寸进,连那所服的大量灵丹也是石沉大海,没有半点动静。
有一次师傅笑嘻嘻对着苦着脸的自己说道,一般人就你拿灵丹当零嘴吃的量早就成仙飞升了。但是说归说,肖雨除了对抗体内阴寒之气的大黄丹外,其他的该吃还吃,就当解馋了,翠云峰上面药田每年所出都被肖雨炼制的光光的。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肖雨慢慢轻轻读出声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读书声渐渐在房中响起,肖雨形神专注,将那《道德真经》又通读一遍,读罢又细细想了一遍,确实感觉今天无所得才将书放好。
稍坐了一会,又拿出一本《异物志》出来,此书乃山上大儒所赠,肖雨本少年性情,很喜欢这类杂书,徐老夫子赠书时讲过:圣贤之书要读,无非是明是非,懂道理,将来成大器,但是还得知道天下有万物,各地人情世故皆不同,而且世间名家大儒皆讲究那读万卷书,走万里路。
读几本死书将来肯定没有什么大出息的,所以肖雨基本啥书都要去看看,在山上就他看书最多,每次去那书楼借书时,那个胖胖的教习老是笑眯眯说道:“书院现在就小雨最聪明,读书最多,将来肯定有大出息。”每次还在那书中夹上一片青山红叶做书签,在那储物戒中有个黄皮纸包,里面都是好多读书后留下的红叶。自己是一直舍不得丢的。
当肖雨沉浸于那书中的奇闻轶事和那各个地方迥异的风俗习惯的时候,耳听得外面是二鼓二更天了,已到人定之时,就放下书转到屋后透透气。
抬头望去,星星在天空中闪烁,吹来的山风极为清新,令人心旷神怡,还有那细细的流水声音,伴随着那低低的虫鸣,肖雨缓缓坐下,双臂搁在那竹栏上,下巴搁在手臂上面,怔怔地望向看不清景色的前方,眼前唯有那稀疏的几家人家透出的灯光,如同那天上的几颗星星一般,还有鱼儿偶尔跃水的哗啦之声,伴随着朦胧的夜色,清凉的夜风,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能置之度外,似乎有那淡淡的花香,悠远的淡淡的沁人心脾,在那身心感觉最惬意的之时,心底由然而出生强烈的孤独感。
肖雨自幼离家,上得青山后,从未真正孤身独处过,这次返乡二师兄准备安排专人护送回家,肖雨推掉了,只同意送到青山镇,余下的路自己走回去,理由是自己虽然岁数还小,好歹也算学武有成,小金身境在山下应该也鲜有对手了。
自己保命的手段还是有的,至少聚元境下还是能够应付,还有好几张灵符,对付元婴以下修士还是绰绰有余,还有就是心想这可能是一生中最后一次远游,不想匆匆而过,虽然各位师兄师姐都劝说,肖雨还是坚决不允。
肖雨此时心底升起从未有过的强烈的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心中父母和姐姐的影子已渐渐模糊,离家时襁褓中的弟弟不知道长大了是什么样子,上青山多年,虽然每年亦有书信来往,只能从那字第行间感受那父母姐姐的温情和关切,以前还常常偷偷摸摸躲在无人的地方,拿出家里的书信反反复复地看。
如今自己的心早已经飞回家乡了,想那家门口浩渺的星星湖,想那镇上通向四方的长石桥,桥下穿梭往来的船只,还有那一点点印象的鱼虾。现在还依稀记得小心翼翼将去掉鱼刺的鱼肉喂给自己的姐姐。和那每日哄自己吃药,将自己穿得暖暖的母亲以及摇头晃脑读书的父亲,还有那自己拼命踮着脚看那母亲怀里的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