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众参政开始打开这一份计划书。
“北武堂的名字都改了?”
胡昭的看到计划的第一页,眸子微微一动:“也对,南书房改成了如今的政事堂,北武堂早晚也会动的!”
“枢密院?”
蔡邕舔了一下嘴角。
从荆州回来之后,他对于明侯府的热情就高了不少,以前他是被动的接受,现在他倒是有些主动的去参与。
如果用蔡琰的话来说。
那就是蔡邕对汉室已经绝望了,如果不能力挽狂澜,那么这是一个愿意在建立新朝,统一天下,再创盛世的事情上发光发热的人。
“枢密院,有点意思!”戏志才修长的眼角也闪过一抹亮芒。
牧景耸耸肩。
他整理了一下脑海里面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的历史,发现这一朝的军事最高机构,名字都有些欠费的状态。
能供应他选择的还真不多。
汉朝的太尉。
唐朝的尚书省兵部。
明朝,五军都督府。
清朝,军机处。
都不太合适啊。
倒是宋朝。
枢密院,这是一个不错的机构,而且意识上,还挺超前的,制度上也算是比较完善的哪一种。
这枢密院,其实就是一个以文制武的格式而已。
意识倒是不错的。
只是可惜了,老赵家做的太狠了,用文人来克制武人,这是一条路,能防止武人独大,毕竟兵权过于敏感,说不定一旦丢了兵权就等于改天换日了。
只要是坐在这个位置上,都免不了会忌惮兵权所在。
这是无法去释怀的一件事情。
哪怕是牧景,他坐镇中央,也不得不防着一些人武将,即使他对很多很多武将都信得过,可终究还是要有手段的。
所以事实上,怪不了这个格式的。
可凡事有一个度。
你用读书人去压制武人,好像明朝那样,一个七品科举出身的小官,都能对二品的总兵吆喝一个五六七的,这样的武官,谁愿意去做啊。
久而久之,就剩下一群只读书,只知道粉饰太平,知道以理服人,却不知道军队有什么用的官,能不亡吗。
历史上,以文压武,两个最鼎盛的朝代,不管是宋朝,还是明朝,最后都是摆在了关外游牧民族的手中了。
这是一个教训。
而这个教训之下,反而能给牧景不少的思路。
他考虑的很久,确定在昭明阁之下,建立一个枢密院,以统领牧军上下。
枢密院的存在,相当于后世的军事委员会。
具体怎么做,他必须要考虑更仔细,绝对不能步的赵宋的后路,要有读书人,也要提高武人的地位。
这个度,其实很难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