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嘛,他可以安心等待陛下的旨意。
而明军军卒已经恢复了元气。
而船上明军不断登陆,他们先是沿着海岸挖掘了一个环形深壕,然后临近海岸挖掘土石,从船上吊运下大批的水泥基块,这些都是在大沽浇筑好的。
现在从船上吊运下来直接铺设在壕沟里,就是棱堡的地基。
这是三天,地基基本完成了。
明军卸下大批的水泥和铁条。
搅拌堆砌,建造棱堡的城墙。
哈查此时才明白明军在做什么,他们在建造城堡,要在这里再建造一个旅顺新城。
哈查立即再次向沈阳发出急报。
济尔哈朗这一个月来忙的焦头烂额。
兵甲辎重以及大军集结让他操碎了心。
名义上统帅两人。
但是黄太吉不信任多尔衮,统筹粮饷都是济尔哈朗处置。
这么说吧,昔日起兵伐明,粮食是不愁的,大清有粮。
但是自从辽南屯田所被毁,大量汉民随着明军出海。
辽南大半土地抛荒。
粮食锐减,而上次德州大败,缴获大部分丢失。
从那时候起,大清粮荒就没有结束过。
否则早在夏季就可以出兵了。
而现在必须要等待秋收后,有了足够的粮食才能出兵。
这些粮食最起码要支撑大军头一个月的需要,其后才能抢夺明人的粮食,就粮于敌。
就是这样,他也要和一众旗主王爷们协调,从各处筹集粮秣。
那个旗主都不想送出粮秣,哪怕是借调,从大明抢掠后归还。
以往这不成问题,各个旗主都愿意借出,反正过后返还就是了,去了大明一向是饱掠而归。
但是现在,所有旗主和旗中大将都不愿意,天知道这次伐明能抢掠多少粮食和金银。
被德州之战吓怕了。
于是相互推诿,把济尔哈朗折腾不止。
就在刚刚有些头绪的时候,接到了宁远发出的急报,京营明军忽然出现在宁远东南海岸。
济尔哈朗急匆匆的入宫。
勤政殿再次汇集了大清权贵和一众大学士们。
“诸位,明军突袭宁远,行事晦暗不明,现下看,其军力过万,正在修建城堡,其意图不明。”
济尔哈朗把两部分的情报一说。
众人都感觉是个大麻烦。
宁远东南海岸建城,直接就在宁远侧后,如刺在背。
‘陛下,臣以为这是佯攻,明人不敢从宁远踏入辽东。’
多铎道。
黄太吉摆手让他继续说下去。
“陛下,辽西就是一沿海走廊,宽不过数十里,不易展开,明军敢来,我军将其围堵在辽西一线,明军必定全军覆没,登船都来不及,因此其如同旅顺一般,就是建个新城,佯作反攻,牵制我军,不让我军伐明罢了。”
多铎是莽了些,但是战事上还是有些见解的,毕竟身经百战。
“臣以为也是如此,”
刚林附和,
“陛下,如果其不是佯攻,真是大举登岸来攻,正中我朝下怀,诱敌上岸,再行绞杀,让其有来无回,这里非是德州,而是我大清腹地。”
黄太吉看向了济尔哈朗,
‘陛下,还有一月大军就要开拔,绕道朵颜进攻长城,现下看极不合适,只能向后拖延。’
济尔哈朗道。
没法,大军如果离开,而明军京营大军登陆,怎么办。
难道放任明军攻伐大军伐明,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这是个问题。
多尔衮一言没发。
他就是保持低调。
而且他也不确定明军意图是什么,他能确定的是黄太吉一定很头疼。
最后的决断还得看黄太吉。
黄太吉思量了半晌,写下自己的决断,
“继续集结大军,命阿巴泰统领一万满八旗,五千蒙八旗,五千汉八旗前往宁远,攻伐与否,由阿巴泰自行决断。”
阿巴泰虽然在钱粮上很是贪婪,每番入寇大明都想着私藏缴获,但是兵事上沉稳干练,且不参与各王争斗,黄太吉用起来放心。
阿巴泰急忙领命。
廷议结束。
阿巴泰立即赶赴大营,由济尔哈朗为其调拨军力。
三日后,两万大军启程赶赴宁远。
阿巴泰即刻率领一万铁骑先行,满八旗汉八旗步甲随后进军,他等不及,步军的行军速度是个拖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