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想要涉足宇宙,而不仅仅是满太空随便乱丢小号实验垃圾(探测车、探测卫星),开发月球就是必然的一步,因为只有那里,才有相对于小行星几乎无限的铁资源,既避开了母星大气造成的发射困扰,开发难度也远低于一次次的挑选、牵引小行星,只是前期投入特别特别大,要实现加工生产能力比现在的未来空间站还夸张。
近地轨道,与载荷等重量或略多一两成的推进单元,就能把货物投送至绕月轨道,更进一步,一百吨的运载工具(含载荷),大约能送达三十五吨上下物资到月球地表。
在拥有未来空间站的加工能力后,从地表一次性把货物丢去月球,显然不是最科学的路径。
而月球垃圾方案,其实也是借着投垃圾的由头,顺便把矿渣、可以改造做舱室的外壳送去月球。
矿渣这个东西很有用,但未来空间站所处的位置,还不适合将其利用起来,如果是月球表面,就能用来做高性能混凝土!
根据方案二和方案三,未来空间站还需要有垃圾分选能力,这项在地表很容易做的工作,放到轨道上反而变难了很多,科学家们正在想办法。
回到空间站。
西中洲各国发现F国偷跑,自己这群被甩到一边,表示不服,也决定对未来空间站投一笔,如果未来能多白嫖几张船票那是再好不过了。
这笔投资是支援一颗冰质小行星。
在太空里,冰质小行星受太阳风影响,产生的光效应远远超过铁质小行星,因此土球的观测能力,能够在更远的距离发现更小的冰质小行星。
3147德鲁α,是一颗只有八百吨的冰质小行星,妙的是它即将飞过高层大气,届时重量还会再削一节,并且速度、轨道也会改变。
速度和轨道的变化会增加追击难度,但相比之前C国从中轨道弄一颗上千吨的玩意下来,因为刚刚飞过大气时轨道够低,还是会容易一些。
不过问题来了。
西中洲工业空心化,虽然还拥有不错的生产能力,但要临时生产体系外的东西,会经常出现一个词:延期。
小行星可不等人,3147德鲁α国了这一次,就算被地月系统成功捕获,下一次回归到合适的轨道高度也不知道何年何月了。哪怕是这一次,合适的捕捉窗口也不会超过四十分钟,延期的可能性是绝对不能忍受的。
恰好C国已经实际捕捉过一颗小行星,所以提供了该小行星的轨道信息后,西中洲出钱,C国干活。
其实钱现在在国际贸易中也没什么用,所以这些投资最后都会转变为资源、货物,经由几条跨大洲铁路送来C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