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者一号、补给员一号两颗小行星,被未来空间站吃干抹净。
相关的资源冶炼、成分细分还没有彻底完成,不过铁碳氢氧几项重要元素已经完成分离、冶炼。
找小行星是不可能再找了,毕竟把轨道推来推去的成本在那,还不如直接用电磁轨道发射器从地表送半成品物资上天。
主要还是两颗小行星的开采经验足够宝贵。
C国甚至已经成立了一个小行星带开发的预研组。
小行星带开发,不需要像近地轨道一样自己去捕捉,吃掉一颗小行星后,稍微给个推力,一两个月就能到达下一颗小行星,如果不在乎目标大小或者使用更多推力,间歇期还能更短,那才是真正的资源开发,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投入比产出还大。
把最后一批分离工作的程序设定好,又到了换班时间。
白卿等首批未来空间站成员,大部分再次回来,这次增加了科学院人员的比例。
由应龙二号飞船负责本轮人员上天,有了第一次经验,应龙二号又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各方面检查、调整,过程十分顺利。
下地的则使用最近发射上来的逃生双人舱,这种舱比较小,本体最大直径米,重量一吨多个零头,米发射井一次可以送八个上来。
新式逃生舱采用水漂式再入方法返回,这种方式进入大气攻角较小,会被弹飞几次,得以在没有额外动力的情况下,获得额外减速时间与冷却优势,全程只需要消耗十公斤固态燃料赋予初始降轨动力,缺点是时间有点长,从未来空间站出发,要两百分钟才能返回地表。
经过本轮换班,未来太空站里只剩下总共四架飞船,除应龙二号,还有从月表顺利飞回来的应龙一号,剩下两架是特意留下来备用的状态最好的两艘,柱段直径米的早期飞船,用于执行舱外重型货物搬运与空间站检修作业。
两架应龙飞船,由一号执行后续的月表投送和机器人运输作业,二号则由人类宇航员驾驶,负责未来空间站至鲲鹏空间站的货物、人员运输。
换班后的第一项工作,是拆除冶炼组大部分设备,往月球投送。
太空里每一份资源都极其珍贵,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浪费任何设备,因此在设计时,就要考虑任务结束后的后续运用,实在找不到地方用的,也要考虑拆掉了做别的东西。
价值千万吨级产能冶金企业的设备,被小心拆下来,零部件分门别类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