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楼抬起头,一字一句的问:“大王子,面对兴汉军,您有把握吗?”
我曾经也是天之骄子,然而与兴汉军一战之后,才发现自己就是一个屁。
井底之蛙而已,又怎么有资格说三道四的呢?
想当年的辽东属国,西侵上谷郡,北逐公孙瓒。
向东挑衅公孙度,向南抗拒兴汉军。
兴汉王刘正为了稳定局势,不得不派麾下的第一大将,征东将军赵云坐镇扶黎城。
白马军与乌桓突骑的对抗,也只能是千人级别的规模。
这才过去几年的时间,兴汉国地跨四州,实力超群。
辽东属国的乌桓人,仅仅是面对扶黎大将徐荣的一支偏师,就已经是捉襟见肘了。
如今兴汉军主力出动,对昌黎城志在必得。
我不反对造反,只是与昌黎城中的乌桓人决裂之后,咱们的出路在什么地方呢?
难楼的意见十分中肯,大家都想找到新的出路。
至于投靠兴汉军,乌桓突骑从来都没有想过。
毕竟“讲汉语,进汉食,行汉礼”的结果,就是在百十年之后,乌桓人就会成为历史。
“乌桓”这两个字,也只会存在于族人们的记忆之中。
看看那些与忠勇集团做生意的部落长老们,汉语讲得好。
至于乌桓话,那是下里巴人使用的语言。
作为一名高贵的乌桓贵族,讲汉语才是高人一等的象征。
蹋顿说:“大家的意见,我已经清楚了。”
其实成为兴汉国的百姓,我的内心深处是不抗拒的。
然而作为一名乌桓人,我们总得保留一些自己的东西。
兴汉王刘正提倡的一视同仁,我可不敢苟同。
要是乌桓人完全与汉室百姓一样了,拿起手中的弯刀砍柴割草,靠自己赚钱吃饭,再也不抢掠了。
这样的日子,大家能忍受吗?
乌桓突骑手中的弯刀,就是为了抢掠汉室百姓而存在的。
咱们乌桓人想要吃饱穿暖,不抢掠汉室百姓行吗?
要是有一天,咱们乌桓人不用抢掠也能吃饱穿暖了。
那咱们就不再是乌桓人,而是兴汉国的百姓。
真要到了那个时候,乌桓人都“以自食其力为荣,以抢掠他人为耻”。
这样的思想观念一旦形成,乌桓人的意志就崩了。
到时候大家虽然外貌不同,但是讲着同样的话,吃着同样的东西。
见了面的时候,连打招呼都是清一色的——“您吃了吗?”
乌桓人穿着特色的兽皮衣服,也得被别人称作“老土”。
乌桓人与汉人,大家见了面也不再拔刀相向,而是互相推销。
乌桓人会说——我的毛皮是最上等的,得这个价。
汉人百姓也能理直气壮的讨价还价——这可是“女儿国”最新出品,买回去送夫人小妾,那绝对是非一般的感觉。
夫人小妾感动了,那好日子就来了。
到时候咱们都得为了讨好家中的女人而殚精竭虑,至于抢掠汉室百姓,哪里有那个闲功夫呀。
你们说说看,这样的乌桓人还配叫做乌桓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