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军事>兴汉使命> 第1945章 陶氏覆灭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945章 陶氏覆灭(2 / 3)

就以贪官为例,世家子弟贪污**,寒门子弟见识之后就会心理不平衡,于是就效仿,更会理所当然的认定不会有东窗事发的一天。

可是事到临头,在贪污**的世家子弟面临法律制裁的时候,他们的家人有能力,也有意愿花钱消灾。他们不仅可以退回赃款,只求出事的子弟能够减轻处罚。更有甚者,他们还可以拿出一大笔钱财,到地方进行投资,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这样一来,地方投桃报李,肯定会想方设法的让面临牢狱之灾的世家子弟幸免于难。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寒门子弟身上,其家人习惯了锦衣玉食,肯定不愿于把到手的东西出让,重回赤贫状态。要钱没有,要命一条,这是寒门普遍的选择。毕竟底子薄,负担重,与其重回老路,不如壮士断腕。

也就是说寒门子弟贪污**,东窗事发就不能指望其家人退还赃款。即便是有退钱减刑的机会,寒门子弟的家人也会视而不见。当然了,他们会找到无穷无尽的借口,把跌落神坛的寒门子弟送上断头台。

刘正曾在野史中发现一则故事。

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有匪聚于山中,靠抢掠周边百姓为生。

一日,匪首劫掠县城,得绝色女子而归。

匪首霸占女子,令其生养子嗣一人。

女子虽陷狼窝,却不改善良本色。匪首常年外出劫掠,只为回山有一时片刻的老婆孩子热炕头。

匪首就这样用劫掠的钱财,让女子和孩子锦衣玉食。

然而女子并没有感激匪首,反而教育孩子跟亲爹分道扬镳。

匪首忙于劫掠,并没有时间管孩子的教育问题。由于过于相信血脉亲情,对孩子并没有丝毫的戒备心。

待到少年16岁之时,女子令其出山,向县城的家人报信,并作为向导配合地方驻军围剿。

大军至,匪寨灭。

匪首为了守护家人,战至最后一刻。

女子和少年返回县城,迎接他们的并不是夹道欢迎,而是锋利无匹的流言蜚语。

少年受不了流言蜚语,于是就问道:“母亲,咱们忍辱负重,助官府荡平山寨,为什么却受县城百姓的排斥?”

女子回答说:“孩子,人生在世,讲究的就是等价交换原因。当咱们选择善良的时候,也得做好付出代价的心理准备。”

少年已经习惯了善良,当然不会忤逆女子。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