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尚书顾奕禀道:“监国,此番吏部考功司京察、外察,共录得称职官员九十六名,拟予加级;不合格官员九十八名,拟分别给予革职提问、革职、勒令致仕、降调”。
大明朝的京察、外察,程序十分规范,但是对考核的等级称谓,却五花八门,仅一个不合格,就有“不谨”、“年老”、“浮躁”等多种。太祖更搞笑,在对外官的大计中,竟然搞起了“殿最”(上等为最,下等为殿)制。令官员按考核等级入席吃饭,上等,赐坐而食;中等,站立而食;下等,不得食。
朱亨嘉觉得这样不行,得整规范了。
大笔一挥,不管是“京察”还是“外察”,统统从守(品德)、政(政绩)、才(才能)、年(年龄)四方面进行考核,称为“四格”。根据“四格”情况,将考核等级分成称职(一等)、勤职(二等)、供职(三等)、不合格(末等)四种。所谓“不合格”,是指不符合“四格”要求的官员。获称职者,加级;不合格者罢官,甚至追责。
当然,评为“不合格”者,应注明原因。比如贪、酷、罢软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力不及等等。
听顾奕说完,朱亨嘉望着督查院左都御史郭之奇,道:“郭卿,督察院对京察、外察要起到监督作用。若发现舞弊、考语不公的情状,科道官要勇于弹劾主持考察的官员”。
郭之奇慨然答道:“请监国放心,此乃臣等的本职”。
“嗯”,朱亨嘉点点头。对郭之奇,他还是放心的。此人一向铁骨铮铮、刚直不阿。当年郑芝龙想找他开后门,将其子郑成功由诸生晋为廪生,被他断然拒绝,一点面子不给。
明代的考绩分文、武两个系统进行。问完文臣,再问问武将的考绩情况。
朱亨嘉微笑着问余朝相和李长祥:“余尚书、李侍郎,各级武职的考绩情状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