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亨嘉身裹龙袍,率着祭孝陵的大军,回南京了。
他特意从朝阳门入,至东华门,步行过殿陛,行谒奉先殿礼,然后出西华门,暂以内守府为行宫。这条路线可不寻常,乃是当年弘光帝入南京进而称帝的路线。
根据丁魁楚所编《明史》记载,法驾入都之日,出现了很多异象,什么两大星夹日而行、钟山紫气中五色云见、龙江浮楩楠巨木千章等等。
然后传召诸臣入行宫议事。
议什么事?自然是议登基做皇帝的天大事。头一条,得把登基的日子定下来。
钦天监正宋应星领着一群五官正、灵台郎们,七算八算,选了几个好日子。朱亨嘉都没答应,他坚持要在八月初八这一日登基称帝。
原来,朱亨嘉根据后世的说法,“八”通“发”,八月八,“发发发”,好,好日子!这么地,定了八月初八日。
尽管宋应星等钦天监官员,夜观天象,没感觉八月初八好在哪里,但监国,不,皇帝,说这一天好,那必然是好的。别说,朱亨嘉选的这一天还真不错,登基后,老朱家的王朝在民主、自由思想日益普及的情况下,居然又苟延残喘了两百多年。
正因为此,后世的很多神棍们,坚持认为监国靖王,必然是天上星宿转世。不然怎么知道八月初八是好日子,在这一天登基能让王朝多延续两百多年?
定好日子,在正式登基前还有很多事要做。比如:祭告奉先殿,告诉祖宗们,自己要当皇帝了;颁发诏书告诉天下人;给各地的宗室打个招呼;责令有司,排练礼仪??
这些是大事,还有很多小事要准备。比如刻玉玺。当监国的时候,自己不过刻了“制诰之宝”、“敕命之宝”等六枚宝玺,不够,大明朝法定宝玺二十四枚,得加刻。
一想到这个,朱亨嘉就头疼。不就是个章嘛,搞这么多种干嘛?没法子,要怪只能怪太祖高皇帝,他老人家一登基就刻了十六枚,后世子孙又加刻了八枚。唉!麻烦!
再麻烦也得刻,大明朝的宝玺,一颗也不能少!
宝玺可以慢慢刻,但是颁发诏书的事,刻不容缓。
在何吾驺、王夫之、黄宗羲等一批御用大文人操笔下,一篇昭告天下的即位昭书迅速完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