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难度的增加也让文靖安马前失蹄了一回。
两天后初覆发案,这回案首就不是他了,而是另一个来自晋宁县的学子。
他的名次只排到了第二。
对于一般学子来说第二也足够风光了,但对于要冲刺小三元的文靖安来说却是有一定危险性的,因为府试的最终成绩也是取三场考试的平均成绩,他头场拿了案首不表示最终的案首就是他。
宋教谕亲自去府衙托关系打听,回来才得知文靖安这次是在五经文那一题出了差错,知府大人认为他的文章太过“旧俗”,缺少了“灵性”。
这点文靖安百口莫辩,这些年他全部的八股文写作思路都是往“歌颂先贤,赞颂皇帝”这方面来靠的,这是他跟林宁宴总结出来的科举秘籍,客观来说这当然是制胜法宝,但科举考试有时候真的很讲运气,因为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章这种东西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利波特,科考时写的文章如果恰好遇到阅读品味相投的考官,成绩自然会好一些。
科举考试的另一个弊端也正在此,八股文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文章是否优劣与考官评判有很大关系,我们常听说“人治法治”,那么延伸一下,科举考试就是“人考”而非“法考”了。
就拿文靖安这次遇到的主考官知府大人来说,他显然更喜欢有灵性一些的文章,至于怎样才算有灵性自然是他说了算,天王老子也猜不透他的心思。
不过结果已是如此,文靖安便不必耿耿于怀了,毕竟最终结果还没有出来,案首未必就不是他,只是留了一个悬念,只盼到终覆的时候给那位主考官知府大人留下一个机灵点的印象。
初覆发案后的第二日,终覆如期而至。
头场时两千多的考生,到这时仅剩两百人上下,由此可知府试的录取比例在十比一左右。
最后的考试定在府衙的礼堂。
和县试时一样,府试的终覆就是走个过场,只是府试的终覆相对正式一些,上次县试终覆王所思让文靖安等考生口头背诵《圣谕广训》就算了,这回府试终覆知府则让他们动用纸笔,将《圣谕广训》默写下来。
文靖安写完之后检查了两遍随后将上交答卷。
能进入到终覆也就意味着这次府试通过了,因此默写一项自然无人出差错,很快全部考生便都交了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