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秘阁是什么官,韩资让当然清楚,小官而已。不过直秘阁属于皇帝身边的馆阁之臣,权力不大,官阶很小,但是话语权很高。属于天子近臣。
可他闹不明白,为何阮小五会如此自信?难不成大宋的直秘阁和辽国的直秘阁有何不同?
很快,他就明白了,大宋的直秘阁和辽国的直秘阁根本就没有任何区别。
阮小五道:“我听我兄长说过,我家少爷当初在直秘阁做官的时候,启奏过陛下,直秘阁承担编写辽国和西夏国的史书……”
“哎,等等。”韩资让一头雾水,不解道:“你们大宋想要编写西夏和辽国的史书,这岂不是胡说八道吗?”
“就是胡说八道啊!”阮小五鄙夷道:“当初我家少爷说了,不用都按真的来,道听途说,隐秘的传言,甚至胡乱编写都行。反正西夏和辽国知道了,都没用。西夏文和契丹文,自己国家的人都没几个认得,要是同样是汉子编写的史书,辽国和西夏的史官写的和大宋直秘阁编的史书,后人肯定会相信大宋的版本。”
韩资让听的满头大汗,还能这么来?
“你别不信,我家少爷说了,这叫文化碾压。辽国史官编写的史书,咱们要是认准了是野史,就绝对没有问题。有本事你们用自己的契丹文编写史书,可我家少爷说了,契丹文连辽人都不认得,造出来就是个面子工程。而你们用我中原汉字编写史书,真的假的,不是你们说了算,决定权在我们手里。只要过个百八十年,将这些书往辽国和西夏一送,估计辽人和西夏人都分不出,哪个是真的,那个是假的。”
契丹文和西夏文都面临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字太繁琐,无法普及。
别说普及了,就连认字都非常困难。
这两种文字是按照汉字的结构来造字的,但是不同于日文,将汉字拆开来造字。而是契丹文和西夏文往复杂了去造,几乎没有一个字少于二十个笔划,甚至四五十个比划的字都有,这种文字,谁能认得?
估计造字的人,最后也晕了。注定不可能被普及使用。
所以,辽国和西夏国哪怕都为了面子,造出了自己国家的文字。
但是平日里,使用的文字还是汉字。
“不仅如此,咱们还能编写话本。我家少爷对辽国的萧太后……对了,就是和你家先祖韩德让有一腿的那个萧太后非常感兴趣。准备闲暇的时候写个话本。”
韩资让不敢让阮小五继续胡说八道:“我家先祖和萧太后清清白白。”
“臣子和太后合葬皇陵,太后的皇帝儿子像对待亲爹一样对待韩德让,你要说没一腿,谁也不能信呐!我家少爷说了,这个故事非常有深挖的潜力,比如说青梅竹马的苦命鸳鸯,遇到了霸道王子,这是霸凌篇;还有就是青梅竹马的一对,想要攀附王子,隐瞒奸情,让女子和王子结婚,然后害死登基的皇帝,霸占辽国的江山……这叫化家为国,这算是权谋篇。还有红杏出墙的路数,男人出卖色相等等”
“不要说了。”韩资让觉得李逵这样霸道的人,至少不会如此龌蹉,可他说什么也想不到,李逵的道德底线会如此底下。
其实韩资让是错怪了李逵,而是文人的道德水平都不高。至少心里都黑的跟墨水似的,不能见人。
反正气宇轩昂的武大郎都能被写成三寸丁,为什么萧太后和韩德让就能偷偷生个儿子,鸠占鹊巢,冒充辽国太子?
这事当事人说了不算,萧家和韩家的人说了也不算。他们这样的人,在大宋文人眼里,都是文盲,甚至连立家谱的资格都不见得有。
阮小五冷笑道:“你说了不算。我家少爷说了,只要话本刊印的足够多,尤其是读书人都喜欢这种套路,最好还带点宫廷偷情的场面作为卖点,卖个一两万本,玩似的轻松。至于你说辽国皇帝不信,谁说一定要让人相信啦?只要让辽国皇帝怀疑,甚至担忧他的血统不是耶律家族,而是韩家的血脉。皇帝为了遮掩家丑,你家就得满门抄斩。”
“另外,我家少爷有杀手锏。只要让学士太爷写个序,这就算是假的,也是真的了。”
“李大帅的师祖?”
“你认识?”阮小五诧异道:“苏学士的名头听说在辽国也很好用。”
不是好用,苏轼在大宋是文坛领袖,在辽国也是如此。甚至苏轼的名气,在辽国要比在大宋更疯狂。韩资让心里苦啊!要是按照阮小五说的,他家真的要有灭顶之灾。苏轼的诗词,在辽国都是高档货,尤其是从宋国贩卖来的苏轼文集,都会被哄抢。
要是苏轼给这个毫无根据的话本作序,无疑又增加了不少可信度。
可要命的是,阮小五还在说:“我家少爷说了,这叫不战屈人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