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这么牛,还以为是熙华大学部的,结果就是考进熙华高中啊。”
“吹能不能也讲下基本法,拿个竞赛第二名,也能在文里翻来覆去的吹,这个第二名很牛吗?”
结果这条评论,被一个知名高校大V转发了。
大V说道:“这个真的很牛,非常牛。”
然后借着机会,将这个竞赛给其他人科普了一下,校量竞赛具有多么高的含金量、有什么实际性的重大意义,比如我们现在知道的知名博士张老、方老,当年可都是竞赛的冠军。
大家便又开始一水赞叹,惊讶。
还有人发现文章里,除了这个主人公拿了竞赛第二,他还感慨过:原本以为是第一,被一个十二岁的新生翻盘了。
顿时又转变了风向。
大家想,这个竞赛第二名牛逼,十二岁的学生带头翻盘第一,不是更牛逼吗?
纷纷开始流泪夸赞,说“这就是天才吗”,然后又说起我的十二岁还只是个藏不及格卷子/和同桌打架/因为捉弄老师被叫家长的熊孩子,甚至还开始带起了一个热门格式叫“#我的十二岁#”。
袁喆正关注着网上风向,看着那篇暗藏杀机的文章比想象中更快的掀起热度,心中暗喜。享受着夸赞和别人嫉妒的同时,内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