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均吃的高兴,却也感慨,以前日子过的饥一顿饱一顿,十天半个月有顿肉食已实属不易,像现在这样放着清汪汪的油水煮鱼只涂个好味道,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到底是现在日子好了。
晚饭后,郑江停早早回了屋。
大半年过去,郑家的家产大有变化,他的房间却还是同来时一模一样,俭朴的家什,窄小的床铺。
他从床底下拖出个上锁的小木盒子,钥匙钻开吧嗒一声,里头放的全是银钱,碎银子银票乱七八糟放了一堆。
这些钱都是他卖土豆和另外赚的钱,饭馆儿里的收益都被邹均和楚纤盯着,木盒里的钱就是他全部家当了,楚纤虽然知道他摆摊儿卖土豆赚了些钱,却也不知具体的数目,其实他自己也不知道准确的数目,只知有个小几十两了。
他挨着先把银票清理了出来,银票一般都是整数额度较大,盒子里有五张,大大小小共计三十两,另外还有些碎银子和铜板儿,加起来有二十多两银子。
先前去看房舍的时候,他大概打听了价格,基本要个五六十两,他的私房钱勉勉强强够了,如此可以先去看房子交下定金。
他松下口气,合上了木盒。
次日,郑江停独自去了城北。
城北一带的民巷不似青梧巷的房子密集,一般两个民宅之间都会隔上些距离,多的几丈,近的几尺,宅子大小都有,一进两进普遍,三进的屈指可数。
这片都是有钱粮的人家,算是缙城的中产阶级,来去之间的人都是衣着体面的老爷少爷,郑江停过来的第一印象便是如此。
“小郑师傅,您往这边走。”
引着郑江停的是个专门介绍房舍的,相当于现代的房产中介,这人时常在他们小饭馆儿里吃饭,一来二去的很熟悉。
两人顺着一条绿荫小道进去,里头豁然开朗,是一处一进的宅子。
正门进去是花园,北面是正房,一进院落正房有三间,北面正房边配了两间耳房,也就意味着总共有五个房间。
郑江停去耳房逛了逛,就是间小耳房也比他在青梧巷房子的客厅大了,就更别提正房。
“这处一进是前两年才建造的,虽然不算大,但木材都是顶好的,之前也没有人住过。”介绍人道:“宅子的东家时下想做点别的生意,急着脱手,价格不会抬的太高。”
郑江停直言:“怎么个数?”
介绍人伸出手指比了个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