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思嘉买镜框这个行为,在店员看来虽然很迷惑,但并没有不做这个生意的理由。
毛思嘉本来还打算弄个没有度数的平光镜,这样比较好看,但想了想,还是不要为难眼镜店了——如果她要求,应该也没有问题。因为有的顾客本来就是一只眼睛有度数,一直眼睛不近视,这种情况下就要用平光镜了。有这样的先例在前,毛思嘉让配平光镜是很简单的事。
只是这样会让人很迷惑吧...毛思嘉也不想麻烦一周以后再来取眼镜,干脆就只要镜框了。
孙继东和毛思嘉一起去了个人少的小公园,找了个坐的地方,毛思嘉这才开始研究孙继东带来的书。本来是打算去个可以坐着吃饭的馆子的,但是那样的场合摆弄书籍,总觉得可能会惹上麻烦,所以干脆看完书再去。
书籍看起来是一个人收藏的,因为盖了同一个人的藏书印。不过这都不重要,毛思嘉又看不懂其中的门道,她的作用就是确定这是一些什么书。
“是西班牙语。”毛思嘉点点头,她大学的二外就是西班牙语和法语。
“是阿拉尔孔的《三角帽》和佩雷达的《高山情》,出版时间都是十九世纪了。国内收藏不知道多少年才能值钱,不过如果可以卖给外国人的话可能会好很多。”毛思嘉又翻到了后面一部,眼睛亮了亮:“是一部诗选。”
这部诗选是她过去不知道的,这也不奇怪,她以前学习西语的时候也就教材。阅读西语文学作品是有的,但都是市面上大路货的作品,淹没在遥远时空中的出版物,她没有见过一点儿也不稀奇。
再看看诗选收录的诗篇,这就相对熟悉了。毛思嘉看到好几篇都是自己读过的,还出现了卡斯蒂耶霍、克维多之类大名鼎鼎的诗人名字。
“收藏这几部书的人说不定是个西语专家呢,民国时期的话...会不会是在西班牙留过学的?如果真的是那样,那就真的很少见了。”毛思嘉猜测道。
这也不是瞎说,民国时期的留学生,有留欧派和留日派。留学日本的先不说,留学欧洲的,主流应该是英国、法国、德国,其他的国家可不多!不过也不能这么说,说不定人家把整个欧洲都走了一遍呢。
这种游学模式,在当时财力能够支撑的留学生群体中间是很受欢迎的。
孙继东一眼就看出了毛思嘉的喜欢,把几部书往毛思嘉的方向推了推:“是买一个箱子时的赠品,白送的...值钱的是箱子。你喜欢的话,先拿去看,看完了再还我就是。”
毛思嘉犹豫了一下,最后轻轻点了点头。
翻阅了几页诗选,毛思嘉读书时神态向来专注,因为今天戴了眼镜架的关系,显得格外书卷气。孙继东看了好几眼,脱口而出:“改天给你照几张相吧。”
毛思嘉‘嗯?’了一声,疑惑地看向他:“照相?”
孙继东躲开她的眼神,清了清嗓子,才有些迟疑地解释:“马上就要毕业了,照相留念?”
这话实在没有多少底气,以至于显露出迟疑的语气。
毛思嘉眨了眨眼睛,没有追究,只是爽快地点点头:“好啊!到时候照相!可以去香山、去北海公园那边,颐和园、故宫、□□...都可以照相——照相机是借的吗?你有照相机吗?”
孙继东轻松地笑了:“我家有一台苏联的照相机,是我爸的,那是二十多年前生产的,照相效果不好。我去年在委托商店买了一台东德相机,大概是六十年代初进口的,很好用。”
委托商店就是二手货商店,这个时候不允许私人买卖,但有的时候一些东西用不着了,又想要拿出去换钱。这些东西都值些钱,不是可以拿去废品收购站的货色,那可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委托商店就出场了。
委托商店的东西都明码标价,这个价格并不是自由决定(现在可不是市场经济)。不过这个东西是不值这个价,还是远超这个价,都有可能...反正是大家综合当初的买价,如今市面上新货的行情,商量出来的价格。
很多时候忽略了市场的因素...价格有些时候看来啼笑皆非也就不足为奇了。
“西德的照相机啊...贵吗?”毛思嘉有点好奇。
孙继东摇摇头:“不算贵...当时要价是130块。”
怕毛思嘉不了解,孙继东又补充道:“新照相机至少是一两百块,几百块的国产相机也有。”
这台照相机虽然是二手的,但品质很好,在出产十年后与这时新出产的国产货相比,也是很不错的那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