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最后一天她还是买了一些东西...类似‘来都来了’的心态。
比如衬衫,男式的和女式的她都买了两套...国营旧货商店这边买是不要布票的,按照售货员的说法这是瑕疵品,但就毛思嘉的眼光来看,看不出和普通衬衫有什么不同。
男式衬衫没什么可说的,即使是上海也做不出花来。但是女式衬衫就有些意思了,上海人即使是在这个年代也是尽力在条条框框里追求一些小细节的。风声紧的时候就不说了,这两年没有那么严苛了,这边立刻表现在了服装上。
剪裁有了曲线,达不到贴身的程度,但确实有了审美需求。至于领口、袖口上面的小细节,比如打不打褶子、尖的还是圆的、大领还是小领...乍一看和北京商场里的衬衫没什么不同,上身后才能发现小心机!
还有图案也有不同,这两年北京也不像是前些年全是纯白衬衫、黑白灰蓝罩衫了,但在图案上依旧非常保守。上海这边风气开放许多,年轻姑娘们穿的基本上是各种小碎花,就算是格子的,颜色也没有那么沉闷。
逛街买东西还是挺愉快的,对于毛思嘉来说这一天唯一不太好的地方就是身边总有一个陌生人晃来晃去。
留在上海的最后一天是纯粹的自由活动,毛思嘉吃完早饭就出了招待所...然后就和沈同志他老婆同路了——毛思嘉肯定不想和不太熟的人一起,但沈同志老婆太自来熟了,就说自己没来过上海,乱玩儿了几天,还没逛到点子上。
沈同志好像也不只是为了结婚来上海,可能来这边也有一些要办的事,这两天他老婆都是自己打发时间的。
“我也是第一次来上海...”毛思嘉说是这么说,人家却不当回事,依旧要和她一起。
或许之前也不知道国营旧货商店,来了之后沈同志老婆就像是老鼠掉进了米缸里,根本出不来——看什么都想要!
这边很多商品是不要票的!
毛思嘉见她毛巾都买了四条...实在弄不懂来一趟上海带毛巾回去是什么思路。
不过考虑到她也带了几件衬衣回去,也就不好说人家什么了。
“毛同志不再买点儿什么吗?是不是没带够钱?”沈同志老婆这样说着,就像是要借她钱一样...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两人不过是萍水相逢而已。
“也是,年轻同志都攒不住钱...你是刚刚结婚吧?结婚之后的青年都要穷两年的。”
这话就说的不合适了...毛思嘉刚刚结婚?相比之下她才是新鲜出炉的已婚妇女吧?
她说话不好听,毛思嘉也只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两个人又不熟,这次回北京之后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再见的人,就算是喜欢得瑟炫耀又如何呢?反正对自己不会有什么影响。
等到沈同志老婆的注意力又放在一些不知道用处的商品上之后,毛思嘉被另一边的一个柜台吸引了注意力。
这是一个旧货柜台,虽然是旧货,却专门设了个柜台,柜台后还有一个戴着眼镜的售货员——说是售货员不合适,这人特别有风度,做的是售货员的活儿,却有一种老专家的感觉。
不过这也不奇怪,有些特别昂贵的旧货本就需要一些专业人士确定价值、维护保养、修理。
这个柜台的东西很杂,非要说有什么共同点,大概就是那种西洋风了。
应该是建国以前的舶来品。
当时上海是中国对外的窗口,有很多留存是正常的。而这些东西那时都是有钱且赶时髦的人家才有,或者干脆就是生活在上海的外国人所有,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不敢问津的奢侈品。
不过现在么,时代变了!这些东西值不值钱还真不好说。对于某些人来说值得一看,有些人则是不屑一顾——这些基本上都不是‘日用品’,还处在温饱阶段的市民是不太可能花太多钱弄这些的。
毛思嘉首先看中一盏风灯,请售货员拿出来看看。
风灯很有艺术风格,毛思嘉看了看商标,是德国货。再过几十年,这应该会成为这一类小众收藏者的手中爱物。不过现在的话,没人觉得这个有多少价值。毛思嘉被消费冲动控制了几秒钟,最后放下了这盏风灯...这个东西好是好,但她日常生活中用不上啊!
毛思嘉又看了一些钢笔,品质都挺好的,都是几十年前的老东西了,能保持这样的品相不太容易。根据售货员所说,应该是还能用的,但是不让蘸墨水了试,要试就得买!
看来看去,毛思嘉看中了一只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