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焉的目光在诸将身上巡视,他看着一脸急切之色的刘璋,突然说道:“刘璋、赵韪、邓贤、泠苞何在?”
四人闻言,顿时大喜,急忙跪在地上,齐声说道:“末将在!”
“邓贤、泠苞,你二人乃是右扶风人,熟知扶风郡地形,你们与四郎君和赵别驾一起,带着两万益州军,攻打郿县,美阳。”
刘璋等人,自然是欣然领命。
“至于第三路嘛......”
刘焉坐在座位上,沉吟半晌,终究朝身边的书佐招手道:“且修书一封,寄给瑁儿。命他率蜀郡兵马,即日出发,取道上庸北上。”
“待郿县既克后,与其余两路大军合并一处,攻打长安。”
众将领命,脸上都洋溢着兴奋。
蜀地多勇士,益州人的骁勇善战,在大汉十三州当中都享有赫赫威名。
虽然这些年,刘焉在益州蛰伏,少有军事动作,但是也囤积下了不少资本。
益州当下,有本地士卒五万,东州兵三万。放眼整个天下,能够拿出这么多军队的诸侯,也是少之又少。
而且,东州兵这些由司隶三辅一带流民组成的军队,其中士卒大多出身三辅,常年与胡人接触、交战,民风彪悍,作战勇猛。
虽然现在组成的时间尚短,但只要经历几场战事,刘焉相信,他们必将成为益州争夺天下的一柄尖刀。
至于这次出兵的安排,刘焉也是有着自己深思熟虑后的考量。
严颜和刘璝,作为蜀中数一数二的大将,由他们领军出兵,作为先锋攻打司隶,刘焉还是很放心的。
更何况,他们的任务,只是为北伐的益州军,率先取得在司隶的立足地。而且陈仓和雍县,远离长安,只有一些董卓残部镇守,攻打起来难度不大。
而第二路军和第三路军,刘焉则是有意,起用刘璋和刘瑁率领。
这些日子,刘焉早就察觉出了益州文武当中,对于立储问题,已经暗自分成了两派。
刘璋取得了以赵韪为首,一派文官的支持,而刘瑁,则是不断地结交州郡内的武将。
刘瑁和刘璋,明里暗里地为争储位而拉帮结派,这若是放在刘焉再年轻十岁的时候,是他绝对不允许发生的。
可是,现在的刘焉,已经是到了花甲之年,年老体衰,多病缠身之下,他也懒得再去顾及这么多。
只不过,趁着他自己还能够掌控益州大权的时候,他也要彻底解决,自己死后,是谁来接替这个益州牧之位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