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安宁平静的氛围下,两人继续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全然不知山脚下不远处,有一群黑衣人正在树林里蛰伏着,杀机悄然而近。
......
方喻同今日不知为何,总有些心神不宁。
站在金銮殿上,作为主战派的中流砥柱,和主和派的那帮老顽固大吵了一架之后,只想快些下朝,好去玉壶山山脚下接阿桂。
方喻同也是入朝为官后才知道,南国的这帮大臣们对于和北国的战争,一直分为主战派和主和派。
主战派人少,像散沙一盘,若不是有元恺大将军在北境顶着,就彻底没有话语权。
而主和派可不一样,他们有献王撑腰,还有许多重要的权臣都是站在主和派这边的。
原因只有一个,连年战火不休,实在让南国不堪重负。
还不如给北国割些地,让他们安安分分守在南国以北的那片地盘上,相安无事,各治一地,岂不美哉?
反正北国打仗也不过是因为眼红南国的物产富饶,也是为了让北国的老百姓们的日子过得好一些,不能与南国百姓相差甚远。
所以要是能多送些南国的物产粮食过去,想必北国也不愿意损兵折将,和南国斗得不可开交。
北国善战,南国虽然出了个元恺大将军,可大多数朝臣们还是怕了。
不愿听那送回来的一份份战报上,触目惊心的伤亡数。
因此,主和派的嗓门又大又粗,大多都是站在那一边的。
朝堂之上,一般也都是一齐上谏,劝圣人把元恺大将军召回京,让北国看到南国想要求和的诚意。
可偏偏这次科考过后,冒出了方喻同这么个刺头。
他是坚定的主战派,一口咬定要打仗,要把北国打得俯首称臣,闻风丧胆,不敢再打扰南国边境的百姓一分一毫。
主和派都说方喻同是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根本不知道那北国有多强。
也就是现如今有了元恺大将军才能震慑一二。
可元恺大将军再强,又能护得了南国多久?
更何况元恺大将军膝下无子,待到他上不了战场的时候,便更是后继无人......
主和派都觉得不能再打下去了,趁元恺大将军如今树立起的威势,正好可以逼着北国人签下两国和平休战的契约。
今日的朝会,便又因这事,争了个脸红脖子粗。
方喻同能言善辩,也不看谁的面子,好几个重臣被他说得下不来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