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整个长定镇几乎是王弘毅一手打下来的。
文阳镇里面其他几个大将文官虽然也眼馋这块蛋糕。
但对王遵之这个决议,却不敢有任何反对意见。
王弘毅拿到长定府的便宜行事权力之后,便开始大肆封赏麾下文臣武将,那一批功绩卓越的文臣,如薛远,赖同义等人封为知县,而柴嘉,贺仲,何胜这些武将,也一一封赏为都指挥使。
因为王弘毅设立的学堂时间还短,效果还没有显现出来,所以各县的文吏就由他们各自便宜任命,然后打击豪强,吸引流民,兴修水利,种植粮食,实施王弘毅在太素县和汲水县的政策。
文官可以便宜行事,但是武将的兵员,王弘毅却不会让麾下自行招募,因为这会走上藩镇的老路,形成牙将和牙兵,不利于王弘毅的统治。
所以王弘毅收回了招兵权,设立了新兵营,将一些受过伤不能上战场的老兵放到新兵营里做教官,对入伍的新兵进行操练。
操练之后,合格优秀的兵员,送到各大武将麾下。
而达不到标准的兵员,则被变成厢兵,送到各县城,充当防卫力量,受县尉节制。
哦,对了。
一些作战勇勐,但受伤过于严重,已经不适合上阵的武官,则转业为县尉,或是进入厢兵体系。
这一政策的实施,让王弘毅更加受到底层士兵的拥戴。
从气运上来看,就是气运云气沸腾,气运大增。
王弘毅将这次俘虏和后期收拢而来的长定府总共七千六百名败兵编入新兵营,按照五百人一营的标准,总共设置了十六个新兵营,分别安置在长定府和各大县城。
新兵营除了每日对败兵进行训练之余,就是不断向他们灌输忠诚王弘毅的思想,从而夯实王弘毅的统治根基。
这些人,在训练几个月之后,被输送到各大卫都,将会成为忠实于王弘毅的军事力量,而不是人身高度依附为军事主官的牙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