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军事>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 第七十六章 士别三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十六章 士别三日(2 / 4)

刻这个时间单位,在二十一世纪不太用了,因为时间能精确到秒了,计时工具也普遍了,一说时间,直接说小时分钟就够了,不必说刻钟。

一个时辰,两个小时,分八刻,一刻也就是十五分钟。

李孟羲点了点头,他对时间的了解更深了一些。

二十一世纪司空见惯的很多东西,放在东汉末年,都不是易于之事。

单单就测算时间这一件事,就没任何办法精确。

知道了一个时辰有多少刻,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李孟羲尚不知该如何解决。

时辰对应的二十四小时制,该如何一一对应。

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在于确定一个关键的时间点。

李孟羲沉思良久,出言问刘备关羽二人。

“二位兄长,日中,是何时辰?”

“午时。”关羽脱口而出。

午时是时间段,不是时间点。

“一日之内,太阳……额,一日之内,日头最高之时,为午时几刻?”李孟羲再问,问的更细了一点。

“午时三刻为日中。”关羽用手翻动着烤在火上的兔子,不假思索的回答了李孟羲的问题。

午时三刻……李孟羲一下瞪大了眼睛。

午时三刻这个名词李孟羲很熟,在各种古装剧中,“午时三刻,开刀问斩”,这句台词出场率太高了。

原来,午时三刻对应的的时间点,就是中午十二点整。

这好了,时辰和二十四小时时间制对照成功了。

由此可以推算出,午时四刻,对应的是12:15。

午时五刻,对应12:30。

以此类推。

正当李孟羲默默推算时间时,刘备打断了李孟羲的思路。

“二弟啊,午时三刻似乎不是日中。”刘备跟关羽说着,也是跟李孟羲说,“年少时求学,先生讲过,【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百刻】,此是【刻】之由来。”

“即一天时辰起计于夜半,至午时,刚好五十刻,即,日中应为午时四刻也。”

关羽还坚持认为午时三刻是日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