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卫并不知道他一时情急,竟然在大秦朝堂上造成了巨大的震动。
他只知道,几乎跑脱力的他及时把书送到了。
秦牧打开书,以他不多的知识储备认出这是一部《论语》。
祖龙讨厌儒家,大秦人人皆知。
他怜悯的目光投向小侍卫。
“这书是谁给你的?”
“赵公公专门指点我拿的。”
秦牧站到旁边的石墩子上,比划了一下,嗯,够得着。
然后伸手拍了拍小侍卫的肩膀。
“好好想想,你到底什么地方得罪人家赵公公了。”
当然,祖龙讨厌儒家更多是因为扶苏的迂腐。
并不会因此打压儒家所有人。
比如当代儒家的代表淳于越,就在大秦朝堂上当着博士呢。
打发侍卫去远处守着,祖龙把期待的目光转向了秦牧。
秦牧掂量着手里的青铜小印章,琢磨自己应该怎么刻字。
活字印刷有两种雕刻技术,一种是阴刻,一种是阳刻。
所谓阴刻,就是保留印章的平面,在平面上刻出文字的凹槽。
这样的雕刻,优势在于时间耗费和制作成本比较低。
缺点在于无法较好的体现文字的美感。
而且阴刻的文字印刷出来,会呈现一个个黑色的方块。
中间没有墨的留白部分才是文字。
这样,墨水的消耗量大。
也就是说,阴刻的文字准备工作的时间较短,但真正印刷起来成本比较高。
而阳刻则刚好相反。
所谓阳刻,是将活字的平面去除,只留下文字部分。
使整个文字凸出来。
这样的活字,制做起来比较麻烦。
工匠必须小心雕刻,万一刻刀多铲了一分,整个文字就废掉了。
若是少铲一分,则文字字形也会变得肥胖丑陋。
但活字做好之后,印刷起来很漂亮,且节省墨水。
只有文字的部分着墨。
阳刻的主要劣势在于制作和保存。
稍微磕碰到,文字的字形可能就变了。
但优势,则是印刷便利、迅速,且效果好。
阴刻由于用墨太多,很容易在纸张上晕染成一团。
而阳刻则能很好的规避这一点。
考虑到大秦现在的书籍普及量极少。
未来一旦开始印刷,必然有海量的需求出现。
所以,秦牧决定采用阳刻。
反正自己也就做个演示,后续活字怎么做,让工匠头疼去。
“典韦,你去门口守着,任何人不得靠近。”
这煞有介事的做派让祖龙更加好奇。
“牧儿,你准备怎么做?”
“马上开始,你看着就好。”
秦牧翻开那册《论语》,随便翻了几个字。
小篆文实在难以辨认,他干脆只看字形。
他拿了一片光滑的木板,将毛笔蘸足了墨水,模仿着第一个字写了上去。
光是这个字,就让祖龙眼前一亮。
无他,写的太漂亮了!
作为前世的高考状元,秦牧是专门练过字的。
虽然比不上专门的书法家,但融合了王羲之、柳公权、颜真卿各位大家的理念。
在大秦这个书法还未登堂入室的年代,必然极为亮眼。
之后,秦牧的操作让他有点疑惑。
秦牧趁着墨迹未干,把青铜小印章直接压了上去。
拿起来之后,小印章上就出现一个镜像的文字。
然后,秦牧拿起刻刀,小心翼翼的将没有墨迹的地方一点点铲下。
足足雕刻了小半个时辰,秦牧终于可好了第一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