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砌了,耗费委实不多,比在屋中烧炭节省近半,还不呛人。”
魏渠冲孟知县一拱手,“全赖明府恩泽。等推广开来,当活民无数。”
孟知县摆摆手:“本官还得感谢魏举人一家呢。你们主动献方的事,本官已然上报,等开春,批复下来,本官还要亲自送个大善之家的匾额过去。想来,能在启程赴京前送到。”
众人听得这番对话,心里不免有些计较,怀疑孟知县是故意太高魏渠,结果,对方接下来又说了一句。
“火炕虽小,貌不惊人,却能护百姓于冬日中不受严寒侵扰。诸位将来都是要登天子殿的贤才志士,只盼尔等富贵之时,莫要忘了那些苦寒人啊!”
这才反应过来,原来孟知县这是拐着弯劝导他们呢!
将来为官了也别得意忘形,更别只顾着附庸风雅那一套,沉迷诗词歌赋,却忘了治下百姓还在挨饿受冻!
心思更细腻的举子就想到,孟知县或许也在提点他们,春闱备考无须太过注重一些旁枝末节的东西,尤其是诗赋,如何治理民生才是重中之重,就跟今科秋闱的强国主题一般。
于是,举子们开始绞尽脑汁现写起诗来,一首首《暖炕颂》《吟火炕》接连新鲜出炉。
有人歌颂火炕之美,哀叹民生之多艰,抒发自己那远大的志向。
有的比较浪漫主义,写自己躺在火炕上做了何等美梦,仙人赐下无数利民之法,大靖国富民安,再无饥寒之苦。
还有的另辟蹊径,侧重于感恩明府雪中送炭、爱民如子,隐晦地表示自己要向其学习,可以说是很会拍马屁了。
最后结果出来,第一名的是做梦遇仙的那个,魏渠只排了个中上流。
孟知县看过魏渠秋闱的卷子,本府排名前十的优秀答卷和其他府的都已经抄录出来,传往各地主官手里,毕竟他们的考核中有一项文教,总是要多为本地学子上上心。
他知道魏渠以策论见长,诗赋方面却也不差,今天是刻意收敛了,中规中矩,远不如其他人花团锦簇、辞藻华美,尤其是遇仙那个,最多夸一句言语质朴、清新可爱。
诗中描写的是拥有了火炕的某个寻常农家小院的模样,外头北风呼啸,里边温暖如春,还有小鸡小鸭在啾啾叫,一派生机勃勃,平淡中却不失温馨。
多半是因刚才自己主动提及那事,故意藏拙,省得被人眼红。
果然,被评为头名的举子很高兴,还要假意谦让一番,又有人以诗赋只是小道、时务策才是大道来宽慰魏渠,举子们之间的氛围倒比方才更融洽三分。
孟知县还为魏渠的沉稳感到欣慰呢,想想自己中举那年,意气风发,恨不得时时刻刻表现出最好的一面,对方分明比自己年少许多岁,能做到这般,委实难得。
他却不知,魏渠那首小诗其实另有乾坤。
还是几日后孟夫人见过李絮和王氏,如获至宝拉他来参详大棚养鸡法,他才恍然大悟。
得,什么遇仙求法啊,都是做白日梦,人家那首不起眼的小诗里分明就有一条现成的利民大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