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他的目的,不言而喻,就是让将门保他坐上储位,精于世故的李勣,怎么会不明白。且他又是文德皇后的嫡子,李勣一家当年受娘娘的恩惠颇多,不得不报,在公在私之下,也就答应了下来。
在结陈废太子一案后,李勣,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关陇士族一起,共同推举李治入主东宫,承继国本。
但这不算完,众所周知,立李治为太子后,太宗皇帝曾经后悔过,有过改立吴王恪为储君的想法,后被长孙无忌等人劝阻,才没有付诸行动,最后传位给李治。
可在这过程中,稳固李治储位的,不仅仅是靠长孙无忌的嘴,及其与太宗皇帝的情谊,更是李勣等将门、关陇士族的运作,打击可能为吴王出力的臣工。
别以为,大唐建立了,前隋的势力的就灭亡了,从前朝到后宫,他们依旧有不容小觑的力量,否则就不会在文德皇后崩逝后,有推举杨妃为皇后的事。
以杨政道为首的弘农杨氏,宫中大小杨妃,及与前隋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文臣武将,蛰伏多年的他们,可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势力。
而长孙无忌、李勣等,跟着高祖、太宗推翻前隋的派系,也在贞观末期,与他们进行了一场“殊死搏斗”,直至李治登基称帝。
为了表彰将门的贡献,除了明面的赏赐外,侯诚也得了一份不能见光的赦免诏书,准许其从军,给一个出身。
出于“民不举,官不究。”的原因,即便候诚多年来,跟随李勣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功勋,直至今日也就是一个小卒子。